中国创新药时代变迁

来源:医药魔方 | 发布时间:2022-11-18

2015年以前,国内药物研发以仿制和模仿创新为主,仿制药迅速发展并解决了药品供小于求的临床用药需求。彼时,国内药企研发意识与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真正的国产创新药数量稀少。

2015年7月22日,当时的CFDA发布药物临床试验自查通知,对已申报生产或进口的待审药品开展临床试验数据核查工作。自此,我国的药政改革拉开帷幕,新注册分类的颁布、优先审评审批制度、上市许可持有人等一系列政策层递推出,引导企业向国际标准看齐,提升药品质量并鼓励创新。与此同时,海内外资本也开始涌入创新药市场,“港股18A”科创板也为前期需要大量烧钱的创新药企铺平了道路。在政策和资本的双轮驱动下,国产创新药进入井喷时代。

据医药魔方PharmaInvest和PharmaGo数据库统计,自2015年以来,国内药企融资事件和融资金额以及历年首次IND的国产创新药的数量逐年增加,在2021年达新高。此外,国内企业也开始不断开展注册性临床试验和高质量的临床研究。2021年,国内药企开展的核心临床数已经和美国大体持平,国产药物的获批比例接近一半。可以看到,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第一批创新药产品已经进入到临床应用阶段,很多产品甚至改变了当前的治疗格局,造福患者。

2021年,NMPA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发指导原则》,鼓励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为患者带来真正的获益。随着政策、患者需求和药企自身发展的不断变化革新,时代的变迁将我们再次推到了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

在政策和资本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中国新药研发蓬勃发展,但也迎来了进入2.0时代后的挑战,寒冬之下,多方面因素制约了中国创新药的发展。

从市场端来看,不管是疫情的催生还是加速,我们现在正在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行业困局,即行业的寒冬,投资者对中国未来创新药发展的信心产生了动摇。从2018年至今中国创新药IPO企业频频破发,尤其是今年,破发比例已达到新高。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反馈来看,我们的投资者对创新药的热情回归到了理性,对于license-in模式也不再青睐追捧,而是开始思考甚至是质疑,创新药市场的投资热开始出现降温。同时,监管部门也提高了以IPO为目的license-in企业的上市的门槛,鼓励具备核心研发能力的企业上市。

资本寒冬,市场对于创新回归理性和思考

从支付端来看,近几年医保谈判的降价幅度依然维持在50%以上,灵魂砍价依然是医保谈判的主旋律。根据一些第三方数据的统计,公立医院作为药品销售终端的大头,实际上药品销售额的增长在放缓,以IPM数据库统计百张床位以上医院创新药销售占比情况来看,虽然创新药销售占比逐年增加,但远远赶不上创新药上市的速度。创新药入院难,医生对中国的创新药有疑虑,患者难以真正接触和使用到创新药。加之创新药需要面对以往的仿制药,改良型新药甚至包括同类竞品的竞争,导致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满意的回报越来越困难。

医保控费,创新药市场准入困难

我们统计了全球从IND到NDA约11000条所有在研的活跃药品管线,将中美药企进行头对头对比。美国企业的在研产品可以占据全球在研产品的40%,而这40%的产品覆盖了超过全球70%产品所能覆盖的靶点。涉及Top20靶点的管线数量仅占所有管线的18%,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20%,靶点研究更加分散和差异化。对比国内药企,虽然创新药管线占据全球管线的30%,却仅覆盖全球39%在研产品的靶点。同时,TOP20靶点管线占所有管线的32%,靶点集中度远超过全球和美国的水平。

研发策略保守,同质化靶点竞争激烈

将这些靶点进一步进行分类为已有产品上市的成熟靶点和在研靶点进行分析,中国成熟靶点所占比例接近50%,高于全球(30%)和美国(32%)平均水平。全球在研品种的1400个靶点中,中国药企实际上仅覆盖了29%,仍有70%的靶点在国内未进入临床阶段,未进行有效的转化。

得益于NextPharma的转化医学模块,我们从时间维度对这些靶点进行了分析,将中国创新药热门靶点首次IND的时间点与这个靶点在疾病或靶点取得里程碑级别突破的时间点的时间差进行比较。在以前,我们可能在此靶点已有确定的药品上市或有非常确定的临床证据后时才进行入局该赛道,导致前后时间差非常大。而自2010年起,靶点跟随的速度越来越快,意味着研发不够快,跟随不够紧的话,市场的大门将不会对后来者敞开。不论监管机构的态度如何,在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如果做得不够快,发现得不够早,处于这样一个落后的局面,药企很难去追赶上前人的进度。

近十年全球基础研究实现了有效临床转化,2010年左右发现的新靶点在近5年有了非常好的临床兑现,但是从2017年到2021年,新靶点变得越来越可遇而不可求。基础研究是发现差异化竞争点和有潜力的靶点基石,然而基础研究依然是我们非常薄弱的一个环节。虽然我国文献发表数量与美国持平,甚至是超越了美国。然而从里程碑来看,国内转化医学研究相较于美国仍有较大差距。

基础研究薄弱,新靶点开发“续航能力不足”

2.0时代行业红利不再,面对市场准入压力、不被投资者继续看好、同质化的竞争和基础研究薄弱等种种困难,如何破局?

时势造英雄,在这样资本遇冷、同质化竞争严重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必须转变创新思维,专注差异化和高质量创新才能冲破行业内卷现状,抢占中国乃至全球的创新药市场。这也意味着医药行业将进入到关注“原始创新”的全新发展阶段,真正实现资本投入和回报与药物开发双向驱动的良性循环,为医药行业发展创造更多的生命力。

那么如何实现差异化创新,我们可以从现有成功的管线开发案例中寻找到解决思路。例如Jasper从安进引进的c-Kit单抗JSP191,将c-Kit靶点的适应症从胃肠道间质瘤相关癌种拓展到了骨髓干细胞移植;荣昌生物的迪西妥单抗在尿路上皮癌奠定了治疗地位。我们可以看出,在赛道相对拥挤的me-too药物开发中,企业着力于从患者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出发,并结合业界看好的药物、靶点等研究成果寻找出差异化创新方向,这种“项目发展解决方案”思路可为Me-too升级为Me-better乃至Best-in-class药物打造优势空间。

当然也有不少药企基于“NexTarget”思路专注有潜力的全新赛道,通过全面跟踪行业最新科研进展,第一时间掌握最具潜力的研究成果,重心倾斜Fast Follow-on类项目,或与国内外顶尖机构合作开发全新的、具有独特作用机制的药物。所以说,当我们能够跟上行业前沿,并结合国内外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才能探索出适用于当前行业发展的差异化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