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监局发布《药物警戒质量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打通药物警戒生态圈

来源:国家药监局、研发客 | 发布时间:2020-12-03

摘要:在新版《药品管理法》中,“建立药物警戒制度”的表述首次出现,并被写入总则,与药品追溯制度、药品MAH制度等共同构成我国药品管理的基本制度。此次从国家立法角度提出,标志着我国的药物警戒工作正得到重视。

image.png

在新版《药品管理法》中,“建立药物警戒制度”的表述首次出现,并被写入总则,与药品追溯制度、药品MAH制度等共同构成我国药品管理的基本制度。此次从国家立法角度提出,标志着我国的药物警戒工作正得到重视。但从现状来看,监管机构、医疗机构、企业药物警戒部门、患者、科研院校、行业学协会等各方对药物警戒的重要性认知参差不齐,缺乏沟通与协作,虽然都各自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信息、体系并不互通。

针对目前“各自为政”的局面,北京药盾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张晓乐在近日召开的“药物警戒生态合作学术交流会”上,分享了他对药物警戒生态建设的设想:药物警戒生态圈。同时,为了支持药物警戒生态圈的创建,目前已经开展了两项研究——PD-1药品内分泌安全性主动监测和药物警戒生态基线调研。

打通药物警戒生态圈

在一个药物的生命周期中,MAH是主体责任人,药监部门是审批和评价方,卫生系统是医疗行为管理方,医生是处方者,患者是使用者,药师是不良反应监测者。一旦发生安全性问题,需要有人及时救治患者、反馈信息,有人处理反馈,有人负责日后的预防工作等等,药物警戒必然是一项孤掌难鸣的工作,需要举“全生态圈”之力才能做好。从药物的研发端到使用端,药物警戒涉及的对象有药品MAH、药品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临床试验机构、监管部门、医疗机构、学协会、高校及科研机构、患者等,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image.png

药物警戒生态圈各参与方

根据国家药监局《关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直接报告不良反应事宜的公告》,药品MAH承担药物警戒工作的主体责任,需从多个途径主动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但当前的监管体系和医疗机构等各方,还无法支持MAH以主体责任人去开展药物警戒的全部工作。”张晓乐说。

以不良反应监测与反馈途径为例,药品不良事件发生后,由医疗机构上报给监管机构,再由监管机构将患者、医疗机构信息抹去后,以反馈数据的形式发送给企业,时效性和完整性上损耗的同时,作为药品主体责任人的企业根本没有调查核实及后续跟踪补偿患者的条件,也就不具备充分履责的能力。

以患者反馈途径为例,患者缺乏直接向MAH反馈安全性信息的渠道,很多药品说明书上的热线甚至打不通,即使打通也并非由专业的药物警戒团队为患者提供支持。此外,临床药师在进行合理用药管理时,也希望获得来自MAH的药品安全性真实世界证据,但同样缺乏渠道。

而且,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后很难维权。通常情况下,医院认为责任是制药企业的,企业则认为自己并没有及时获取到完整的用药反馈信息,患者也缺少专业的法律协助或完善的救治体系。

张晓乐认为,医疗机构和制药企业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核心,加强它们之间的联动是打通药物警戒生态圈的关键。这就需要在政府/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建立医疗机构与MAH的合作机制。

image.png

PD-1药物主动监测项目

药物警戒的方法包括一切发现、评估、理解和预防药品风险的手段或措施,主要应用的方法有被动监测、主动监测、上市后安全性研究等。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快速发展,数据库中已累计收到两千余万份报告,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量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但目前我国药品监测数据仍以被动监测为主,由于被动监测数据自身存在信息不完善、大量漏报和错报、难以计算不良反应的实际发生率等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药品安全性的全面评价。

主动监测是更有效和全面的监测手段。主动监测,可以理解为上市后安全性研究和真实世界研究的一个交集。国际上关于主动监测已有较多方法论和实践,比较成熟的模式如美国正在推行的“前哨行动”等。根据“十三五”规划,我国监管部门正在建设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联盟(CHPS),已有300家医疗机构加入了监测哨点医院,采集纵向队列数据。但在国内采用何种方法,充分调动企业和医疗机构的积极性进行主动监测?如何控制多因素特别是随时间变化的时依性混杂导致的偏倚,提高信号检测准确率,达到有效预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海军军医大学贺佳教授牵头了《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模式建立及时依性混杂控制方法研究》项目,研究PD-1药物与内分泌系统毒性的相关性。该项目以我国主动监测数据库为本底,建立模型效果评价方法,最后将所建立的方法应用于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系统之中,以提高监测效能、增强预警能力。

该研究的主动监测部分将由太美医疗科技协助完成,收录国内已上市的所有PD-1药物。太美医疗方面介绍,之所以选择PD-1药物,是因为PD-1/PD-L1作为目前比较热门的一类药物,机制很新,被患者给予厚望,但积累的真实世界安全性数据非常有限。因此,对PD-1上市后的安全性开展主动监测,将有利于临床医生、药师改善临床实践,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他们认为,关于主动监测一系列课题的开展会成为中国未来的药物安全性主动监测模式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指引,为相关指南及共识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据了解,该研究后续还可能开展PD-1/PD-L1对其他系统的毒性,以及基于CHPS对其他药物和特殊人群(儿童、孕妇)用药安全性的研究。

药物警戒生态合作“摸底调研”

药物警戒生态指的是与药物警戒相关的各方共同参与建立的一个完整的药物警戒信息闭环、流程协作的合作形态。而医疗机构和制药企业作为整个药物警戒生态圈的核心要素,他们对药物警戒生态重要性的认知到了什么程度?对生态环境现状的关注度如何?对生态建设的态度怎么样?目前有哪些参与生态建设的行动?

由北京药盾公益基金会和太美医疗科技共同发起的药物警戒生态基线调研公益项目,正是对业内的一次药物警戒“摸底调研”。

据太美医疗科技药物警戒与法规合规事业部总经理万帮喜介绍,调研问卷由北医三院的临床药学专家邱婷婷、刘芳、张晓乐,清华大学沈群红、邓国胜两位教授联合太美医疗科技共同牵头设计,针对医疗机构和制药企业同步进行调研。内容主要围绕药物警戒生态建设的认知、环境、态度和实践,以各方共同关注点作为设计问题的出发点。调研将于今年12月启动,预计明年3月发布结果,成果将以《中国药物警戒生态建设蓝皮书》的形式公开发布,以期帮助行业成长。

打通社会共治的药物警戒生态圈,既是监管的新要求,也是行业经过几年高速成长的必然方向。建立一个完整的药物警戒生态,其星星之火由此开始。

扫码查看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