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中国医疗健康投融资回暖:创新药与医疗器械成资本新宠

来源:医药魔方 | 发布时间:2025-04-15

摘要:2025年3月,中国医疗健康一级市场呈现回暖趋势,共发生84起融资事件,披露总金额达到73.7亿元,几乎是2月份的两倍。第一季度总计296起融资事件,总额达193亿元。投资主要集中在创新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占总融资额近78%。早期阶段融资活跃,显示市场对初创企业的支持;同时中后期融资也占据重要比例,帮助机构分散风险。特别受到关注的赛道包括核酸类疗法、合成致死药物、基因治疗以及AI制药等前沿技术。此外,医疗器械领域的投资热度不减,显示出其在资本市场的稳健吸引力。这些趋势表明,尽管面临挑战,但投资者对医疗健康的信心正在恢复。

今年3月份,有137家机构在中国医疗健康一级市场上出手,总计出现了84起融资事件,披露总金额相较于今年2月份接近翻番,达到73.7亿元。综合来看,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医疗健康一级市场共出现296起融资事件,披露总金额达193亿元。

在这些活跃的机构里,启明创投、合肥产投、国信资产、复健资本、礼来亚洲基金、锡创投、浦东创投、深创投、君联资本、广州高新区投资、国方资本在3月份出手次数最多。其中,启明创投、合肥产投、复健资本、礼来亚洲基金、锡创投、浦东创投、深创投在今年前三个月更是均有出手。

什么赛道和方向正在吸引这些活跃的投资机构?这些赛道又发生了哪些变化?2025年接下来的投资故事又将如何发展?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今年3月的投融资事件中。

数据来源:医药魔方InvestGo投融资数据库

从投资方看,在今年3月出手最多的机构中,国资和企业方(CVC)数量占据半壁江山,已然成为主流。事实上,今年前两个月的投融资事件中,国资和企业方数量已是不可忽略的存在。

从投资领域看,创新药、医疗器械依旧是两大“吸金”阵地,总计获得57.34亿元融资,占总金额比例近78%。

从融资轮次看,早期阶段如种子轮、天使轮融资事件逐渐活跃,融资事件数占总事件数45%以上,这说明市场对于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想法和初创团队的依旧支持。

同时,C 轮及以后的中后期融资也占据相当比例,这对于大多数选择“两条腿” 走路的机构来说,也是降低风险的必要措施。

早期创新药信心回归

从过去两年IPO收紧开始,投资者对于创新药领域早期阶段的投资一直处于较为谨慎的状态。但从今年3月的过亿元融资事件可以看出,投资者对于创新药领域早期阶段项目信心正在逐渐回归。

在16起过亿元融资事件中,包含制药领域7起,医疗器械领域6起。其中创新药领域早期阶段项目有3起。

数据来源:医药魔方InvestGo投融资数据库

而这三起早期项目的投资恰恰也是创新药领域最受投资者青睐的赛道的缩影。

大睿生物(Rona Therapeutics)成立于 2021 年,致力于用核酸类疗法解决代谢和退行性疾病。目前,大睿生物已将多个同类最佳的 siRNA 疗法推进到临床或 IND 支持阶段,包括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 PCSK9 siRNA 和用于混合性血脂异常的 APOC3 siRNA。

核酸类疗法的难点之一在于核酸递送,尤其是将核酸药物递送至肝脏外其他组织或器官。为此,大睿生物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建立了专有的肝外递送平台,以充分挖掘肝脏以外的核酸递送潜力。

基于呈现出的优秀技术平台和快速进展,大睿生物也获得了多家投资机构的青睐。

今年3月14日,大睿生物宣布完成2500万美元(约1.8亿元)Pre-B轮融资。该轮融资由光华梧桐领投,礼来亚洲基金、江远投资及博远资本等机构参投。

这起融资也显示出资本市场对核酸药物赛道未来发展的看好。此外,在今年3月创新药领域的融资事件中,有4起处于核酸药物赛道,且其中3起针对早期阶段项目。

丹擎医药同样成立于2021年,致力于研发新一代“合成致死”药物。其核心产品PARG抑制剂(DAT-2645)是国内首个获得中国NMPA和美国FDA批准开展临床一期的此类创新产品,该产品正在中国开展临床I期的剂量递增研究。

在搭建了全球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合成致死”药物研发平台和转化医学平台的同时,丹擎医药将多款“FIC/BIC”候选药物研发管线推进至了IND阶段。

3月3日,丹擎医药宣布完成新一轮1.5亿元融资。该轮融资由康君资本领投,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国方创新、磐霖资本等多家投资机构跟投,红杉中国持续加注。融资资金将用于丹擎医药加速核心管线的临床研究、拓展创新技术平台及全球化战略布局。

“合成致死”是近年来肿瘤领域创新药研发的热点方向,也是肿瘤药物研发新的突破口。而以“合成致死”为代表的“FIC/BIC”药物更是投资者核心关注点。

同样成立于2021年的愈方生物是一家聚焦于基因治疗药物研发的生物技术公司,其利用自主开发的新一代端粒精准调控技术平台,从衰老的角度开发针对于心血管、神经及肾脏等大适应症领域的基因治疗药物,满足重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延长人类寿命。

愈方生物将首个药物研发目标聚焦标准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力衰竭,开发出靶向心肌细胞端粒的“全球新”原创基因治疗药物JV101。该在研药物有望有效地重建端粒的稳态,再生线粒体恢复心肌细胞功能,逆转心力衰竭疾病进程。目前,该项目已于2024年底正式向国家药监局递交IND申请,计划进一步推进临床开发。

3月10日,愈方生物宣布完成超亿元Pre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国方创新领投,宏科百世、飞镖夏焱、江北科投及生物医药领域资深人士吴昱(Henry WU)共同跟投,现有股东上实资本旗下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上海金浦慕和基金继续支持。该轮融资将用于推进愈方生物的心脏基因治疗核心管线JV101的临床研发及多项心衰适应症的拓展研究。

基因疗法赛道乃至细胞基因疗法(CGT)赛道,一直是今年创新药领域投资热点,并且是从2024年热闹至今。进入商业化阶段的细胞基因疗法赛道,已经是前沿技术中经历过一波投资热潮的前行者,而接下来的浪潮将更考验投资者的眼光和耐心。

赶上“AI制药”快车

一个又一个创新AI工具的出现,不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还让很多人措手不及。眼看着有关AI的“快车”一辆接着一辆从自己的面前快速驶过,快速上车成了很多投资者的诉求。

英矽智能可能是“AI制药”领域近期最接近上市的公司之一,对于追求前沿技术又非常控制风险的投资者来说,这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3月15日,英矽智能宣布完成由亚洲最大的独立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惠理集团旗下的私募股权基金、浦东创投和浦发集团、锡创投和宜兴国控联合领投的1.1亿美元(超8亿元)E轮融资。该轮融资所募得的资金将用于推动英矽智能在人工智能平台升级和药物研发管线创新方面的突破。

对于这笔超8亿元的融资,英矽智能表示一方面,资金将用于完善其专有人工智能模型和算法,同时升级和扩展其领先的自动化机器人实验室,以进一步实现和优化研发流程的自动化。另一方面,将专注于推进其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核心候选药物的临床验证,并加速对其他自主研发和合作开发的药物管线的探索。

在英矽智能的E轮融资中,我们看到多家国资和企业方(CVC)的身影。这类较为后期的投资,自然对投资者的资金能力和稳定性考验更大。

合成生物学,边走边看

成立于2022年的依诺基科以近1.5亿元的A轮融资出现在今年3月份的过亿元融资事件中,而它所在合成生物学赛道同样是近年来的投资热点方向。

依诺基科的前身是始建于2015年的浙江绿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绿色生物制品研发和生产的合成生物学公司。目前,依诺基科共有五家子公司,分别侧重研发、中试、生产和销售等业务,并以此建立了整套的研产销一体化运行的新模式。

该公司创始人储消和长期从事合成生物学有关的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曾获得过多项国家科学进步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成功转化多项技术,开发出二十多个新产品推向市场。

依诺基科产品涉及日化原料、膳食补充原料、氨基酸、医药中间体、天然香料。3月5日,依诺基科宣布完成1.5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张江浩珩和弘盛资本领投,飞图创投、合肥产投、信成基金跟投,国内领先产业上市公司恒兴新材参与战略投资。

该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依诺基科的技术平台升级,加速AI大模型等新质生产力技术在酶挖掘及优化、发酵过程优化及放大等核心环节的应用,推动产品产业化。

依诺基科表示,公司已完成研发中心、中试车间及放大基地建设,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该轮融资将助力公司进一步完善技术平台和生产设施,提升研发和生产效率,加速多个市场急需产品的商业化进程。

从依诺基科的产品和布局可以看到,合成生物学并不是某个单一的技术,而是多种技术和学科的汇聚。这也意味着对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投资并不能按照投资单一前沿技术赛道的方式进行,对投资者的考验也更多。

正如依诺基科A轮融资投资者所说,依诺基科从产品研发到商业化的全链条能力扎实,在天然香料、医药大健康等多领域的布局极具前瞻性。当下,绿色生物制造市场需求增长迅速,依诺基科的技术和产品正好与之契合。此次投资,不仅看好其短期的商业潜力,更看重其对整个合成生物学产业的长期推动作用。

而合成生物学产业的投资同样需要用渐进式发展的眼光去看。

医疗器械,驻守半壁江山

在创新药领域投资难度陡然增加时,医疗器械成为部分投资者的“保底策略”。从创新药和医疗器械领域的投融资事件的占比就可看出目前大多数投资者的投资思路。

医药魔方InvestGo投融资数据库显示,今年3月,医疗器械领域共出现28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达29.17亿元。单从融资金额计算角度看,平均每起融资事件的融资额均过亿元,可见医疗器械领域的吸金能力有多强。

今年3月投融资事件中,获得融资金额最多的公司毫不意外地来自于医疗器械领域。

3月25日,瑞桥鼎科集团宣布完成超10亿元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康桥资本领投,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北商资本跟投。

A轮便可融资超10亿元,可见投资者对瑞桥鼎科的认可和其不一般的能力。瑞桥鼎科集团是一家亚洲领先的医疗科技集团,专注于构建高发慢病领域的全球化医疗科技平台。

该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加大研发创新投入,促进新产品开发和技术突破,布局新的临床治疗领域。同时,瑞桥鼎科表示还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能和供应链效率。

而其国际化能力或许是其备受资本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全球化布局方面,瑞桥鼎科集团将采取“引进来、走出去”双管齐下的策略——与全球顶尖跨国公司、创新企业、渠道伙伴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将全球的创新成果引入国内医疗系统,特别是深入到基层医疗市场,为全球范围内的医疗机构与患者提供可及、可负担的创新医疗解决方案。

康桥资本高级董事总经理,股权投资兼医疗器械及服务投资负责人吕延翔对此表示,在全球医疗科技创新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瑞桥鼎科集团以其独特的平台优势和卓越的研发能力,正在重新定义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模式。

回看在今年3月出手最多的投资机构——启明创投的3笔投资,更是能显示出投资者对于医疗器械有多偏爱:其3次出手均是医疗器械领域项目,且项目融资均超过1亿元。

3月3日,创新医疗器械企业帕母医疗宣布完成近1亿美元C轮融资。该轮融资由启明创投和老股东礼来亚洲共同领投,现有投资人奥博资本(OrbiMed)、高榕创投超额追加投资。该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来推动帕母医疗的全球临床、海外业务及战略发展规划。

帕母医疗创立于2013年,专注于为肺高压和心衰领域提供突破性疗法,提升患者的生命复原力。作为写入国际指南的中国原创器械领航者,帕母医疗凭借其深厚的临床资源,专注于突破性技术的科学探索及国际视野的商业化开拓,力图在心衰不同阶段创造更优的解决方案以期延缓和改善心衰患者的疾病进展。

3月12日,图湃医疗宣布完成由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北京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启明创投共同投资的总规模达5亿元人民币级别E轮融资。这也是我国眼科医疗设备领域史上公开的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中,单笔金额最高的融资。

据了解,该轮融资所融资金将持续用于图湃医疗丰富产品矩阵及加强全球范围的市场布局等。在完成本次E轮融资后,图湃医疗将向科创板眼科医疗设备“第一股”发起冲击。

图湃医疗眼科OCT产品上市四年来,国内总装机量超过500台,市占率保持领先。2024年7月图湃医疗取得国内首个OCT产品的欧盟CE-MDR认证后,迅速打开了欧洲市场,成为畅销“爆款”。

同样在3月3日,无双医疗宣布完成了C轮近1.5亿元融资。该轮融资由天士力资本领投,现有股东启明创投、苏高新金控、康裕资本继续加持。该轮融资所筹资金将用于无双医疗新一代产品研发和商业化等。

无双医疗是中国自主研发及生产心脏节律管理(“CRM”)医疗器械的引领者,致力于打造中国CRM高端医疗器械品牌。公司产品线覆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起搏器等

从上述3起医疗器械领域重磅融资事件中可以看出,硬科技、国际化和进口替代是医疗器械公司想要获得资本青睐必不可少的三大条件。

2025 年 3 月国内医疗健康一级市场投融资呈现出回暖态势,融资事件数量和金额均有显著提升,热门细分领域如创新药研发、AI 与生物医药融合、医疗器械等吸引了大量资本。

或许经过寒冬的洗礼,投资人和创业者也将能更敏锐地捕捉春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