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都念慈菴枇杷膏因明星效应在西方走红,折射出“药食同源+零食”出海新机遇。北美兴起草本养生潮,适应原、功能性蘑菇及枸杞、大枣等中式食材受追捧,叠加“Food is Medicine”理念,推动中药零食化落地。通过软糖、能量棒等形态降低文化门槛,契合健康消费趋势。但面临FDA法规、成分合规、文化认知与供应链标准化等挑战。成功关键在于实现科学化验证、本地化适配与合规化运营,打造兼具传统智慧与现代品质的健康品牌。
“京都念慈菴川贝枇杷膏”在西方意外走红。《女巫前传》主演辛西娅·艾莉佛公开称赞其“滋润又美味”,歌手赞恩·马利克更是随身携带,并在英国版《Vogue》中称其为嗓音“特效蜜糖”。
图片来源:天猫
一连串明星效应让这款来自中国的枇杷膏一夜之间冲上社交媒体热搜,一度成为谷歌2024年度热搜关键词。经济学人周刊更是直接评论——“西方年轻人正为这款清甜的草本糖浆所倾倒”。
川贝枇杷膏在海外走红的背后,是传统中医药文化正日渐引起西方兴趣的缩影。在经过大量市场研究和分析后,FFL认为「药食同源+零食」同样有机会在北美市场破圈产生爆品。
本文将基于北美健康市场最新现象趋势进行分析,探讨为何「药食同源+零食」要抓住出海机遇,以及其中隐藏的挑战。
一、草本浪潮:哪些药食同源成分正抢占北美消费者心智?
Innova Market Insight发布的一则报告显示,2025年,消费者正倾向于通过与自然的连接寻找健康方案,并在食品上强调功能性营养与天然成分。纵观当前北美市场,消费者所追求的“天然”“草本”等“美式养生”风尚已席卷整个北美健康领域。众多品牌推陈出新,社交媒体上“自然养生”潮流愈演愈烈。
在整体市场环境中,“适应原草本”和“功能性蘑菇”堪称北美两大明星品类,其中,一些药食同源成分正变得愈发炙手可热。
适应原指的是一些可帮助机体抵抗压力、恢复平衡的物质。近年来,南非醉茄、红景天、西洋参等热门适应原成分频频出现在北美功能饮料和食品的配料表中。其中,西洋参在我国被列入药食同源物质名单中,而红景天则是一味知名传统中药材。越来越多的北美消费者愿意尝试这类草本,将其视为日常保健的一部分。
与适应原齐名的另一股热潮是功能性蘑菇。2025年,猴头菇、灵芝、白桦茸等可食用药用真菌在北美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大量食品公司开始将蘑菇添加到咖啡、巧克力、软糖、代餐奶昔中,以宣称额外的免疫强化、能量提升功效。其中,灵芝已被列入我国药食同源目录,猴头菇虽暂未出现在名单中,却也是国内耳熟能详的食养物质。
与此同时,一些经典中式养生食材在北美的人气也水涨船高。在社交媒体上,枸杞、菊花、大枣等正被网友追捧为新的超级食物。2025年初,一篇题为《辣妹们都在吃大枣》的文章刷屏北美社交媒体,称大枣在TikTok上受到时尚达人追捧,被誉为“女性之果”,有助于消化和美容。“大枣+枸杞”“大枣+山楂”“大枣+桂圆”等搭配的功效也成为海外网友热议的话题。
图片来源:谷歌搜索
国内药食同源物质也正随着北美“草本养生热”的风头,摇身一变成为新健康单品。在这一潮流推动下,越来越多主打天然食材与草本成分的功能性零食开始进入北美主流销售渠道——从亚马逊等电商平台,到Whole Foods等高端有机超市,都不难找到它们的身影。这些产品通常以北美消费者熟悉的巧克力、能量棒、软糖等形式出现,并通过包装与营销强调其健康属性,迅速成为零食市场的新宠。
FFL在Amazon北美平台上调研发现,不少北美新兴大健康品牌就在其配方中主动添加了中国药食同源成分,例如:
Navitas Organics可可+枸杞超级食物能量块:其中,枸杞作为主打原料被纳入零食品类开发配方,为产品提供丰富的维生素C和抗氧化成分,号称可以提高活力、强化免疫,非常符合当代美国消费者对健康零食功能上的需求。目前,这款超级能量块在Amazon平台持续热销,月销量达到7k+。
图片来源:Amazon
Drops of Nature有机蘑菇混合软糖:成分包含狮鬃菌(猴头菇)、灵芝(药食同源成分)、火鸡尾菇、舞茸、香菇、白桦茸、虫草和南非醉茄提取物。产品宣称有助于免疫力和认知功能提升,并强调纯素、低糖和低卡特性。
图片来源:Amazon
这些产品成功进入Whole Foods、Amazon等主流渠道,表明药食同源成分零食化已具备市场可行性。
二、出海的钥匙:为何“药食同源+零食”能在北美爆发?
在北美功能性食品市场持续扩容、“Food is Medicine”理念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药食同源+零食」这一组合展现出极强的出海适配性。其不仅避开了传统中药形态的接受门槛,更以零食为载体,精准切入健康消费日常化场景,成为最具潜力打入西方主流市场的差异化品类。以下几大因素共同支撑了这一判断:
1、零食形态具有更高的市场接受度
北美消费者长期习惯于零食化、便捷化的食品消费方式,尤其对“健康零食”的认同度极高。美国是名副其实的“零食王国”:据统计,2023年美国零食食品行业年销售额高达1560亿美元,并以每年近5%的速度持续增长。其中,“健康零食”更是增长亮眼——全球健康零食市场规模在2022年约844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升至接近999亿美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药食同源如果借助零食载体进入西方市场,无疑更容易被主流消费群体所接受。即食型零食如软糖、能量棒、谷物脆等更易融入北美消费者的日常生活节奏,也更符合其对食品便利性和适口性的期待。药食同源成分借零食形态输出,实质上是完成了一场“消费语境转换”,从而绕过文化隔阂,实现更低摩擦的市场渗透。
2、理念高度契合,降低教育成本
“药食同源”所倡导的“食养为本、药食两用”理念,与北美日益兴起的“Food is Medicine”趋势形成天然呼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通过天然食物实现健康目标,而非依赖合成补充剂。药食同源食材如枸杞、姜黄、枣(大枣、酸枣、黑枣)等,本身具备传统应用背书和功能成分优势,可自然融入“超级食品”“适应原”等北美已有认知框架,大幅减少新概念引入所需的市场教育投入。
3、更易实现标准化、合规化与品牌化运作
从商业实践可行性来看,“药食同源+零食”在产品端具备明确的成分可标注、剂量可控制、品控可规范等特点,能够较好地适应北美FDA、CFIA等严苛的食品法规要求。
而从品牌构建角度来看,零食形态也更利于开展现代化、轻量化、社交化的营销传播,通过设计调性、场景叙事和成分透明化建立信任感,摆脱传统中药沉重、晦涩的刻板印象,塑造更接近当代海外消费者审美和情感诉求的健康品牌形象。
三、隐形高墙:药食同源零食出海北美的挑战
商业市场上,机遇往往伴随着挑战。「药食同源+零食」要想真正在北美市场“一鸣惊人”,也需跨越几道门槛:
1、法规壁垒
严格的外国市场准入与认证是出海产品首当其冲的挑战。药食同源产品进入美国市场面临的首要法规壁垒在于FDA严格的监管框架。药食同源产品因其中添加的药食同源成分,往往会被划分为膳食补充剂管理。其成分必须属于“dietary ingredient”的合法范围;若为1994年10月15日后未在美国使用过的成分,则需要向FDA提交新膳食成分(NDI)安全通知,并提供充分的毒理学与安全性证据,才能有机会上市。此外,药食同源零食若想合规落地美国,还需同时跨越生产质量规范与标签合规等壁垒,否则极易因违规被FDA拒之门外。
2、文化隔阂
观念转化与科学解释是赢得西方消费者信任的关键难题。中医中的许多概念(如“清热去火”“补气活血”)对缺乏文化背景的北美消费者而言存在理解门槛,增加转化难度。因此,如何用现代医学语言重新诠释中医功效,是药食同源零食出海必须攻克的课题。
3、供应链与标准化
稳定、高质量、可追溯的原料供应是保障出海产品竞争力的基础。然而,想将药食同源零食铺向全球并非易事。一方面,药食同源物质品种繁多,产地、采收、加工方式不同,会导致显著的疗效差异,如何建立全球统一标准是难点。另一方面,质量控制和溯源也是出海必须跨过的门坎。只有当海外消费者确信产品原料可追溯、质量有保障时,才会放心长期购买。
四、总结
从枇杷膏风靡海外,到灵芝、西洋参等多种药食同源物质摇身一变成“适应原”火爆北美,传统中医文化正在以多种创新的形式赢得西方消费者青睐。比起苦口的中药材,兼具食性与药性的药食同源物质,尤其是深受北美消费者喜爱的零食形态,显然出海前景更加广阔。
但道路绝非坦途。要让「药食同源+零食」真正有希望成为北美健康新宠,FFL认为,未来的成功关键在于坚持“三化”战略:科学化、本地化、合规化——即以现代科研为支撑,让中华传统配方充分尊重目标市场的口味偏好与文化习惯,严守海外法规红线,才能赢得监管和海外消费者的双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