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8 月 19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食品加工领域生物制造创新技术应用方向征集工作的通知》(发文字号:工信厅联消费函 [2025] 329 号,成文日期 2025.8.11),围绕食品原料、添加剂等领域征集合成生物学等生物制造创新技术及案例,要求相关产品需进入小批量试产 / 规模化生产、安全性有证明、符合 “三新食品” 申报条件但未获批,推荐单位(企业、高校等)需满足近 3 年无重大安全事故等要求,每家最多推荐 5 个产品,材料需在2025 年 9 月 15 日前邮寄;两部门后续将形成重点应用方向并支持 “三新食品” 申报。此前,工信部 7 月 31 日公布含 36 个产品的《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名单(第一批)》,8 月 13 日发布含 16 家企业院所的《人工智能在生物制造领域典型应用案例(第一批)》。此外,2025 中国细胞与基因治疗 (CSGCT) 大会将于 9 月 12-13 日在北京举办,以 “全球市场 中国力量” 为主题,设 1 场主论坛 + 18 场分论坛,汇聚全球专家与企业,聚焦 CGT 领域前沿进展与全产业链话题。
8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食品加工领域生物制造创新技术应用方向征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显示,要求围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食品及饮料加工制造等领域,征集合成生物学、发酵工程、酶工程等生物制造创新技术应用方向和可能取得突破的优秀实践案例。
应用方向应符合“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求,对产业发展具有较强推广应用价值,可参考《食品加工用遗传修饰微生物安全性评价申报材料要求(试行)》。
应用方向还应满足以下条件:
1.相关产品国内研发完成,已进入小批量试产或规模化生产阶段;
2.相关产品有充分研究成果证明其安全性,或在其他国家(地区)已通过相关审批,允许用于食品加工生产;
3.相关产品已达到或即将达到国内“三新食品”(即新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申报条件,但尚未获批。
根据《通知》,推荐单位可以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全国性行业协会等,具有良好的生物制造研发生产能力或研究基础,各项管理运行制度健全,近3年无重大安全和环境污染事故等问题,经营状况和信用记录良好。每家单位最多推荐5个产品。
相关企业需要在2025年9月15日前邮寄推荐材料,两部门会组织专家对推荐材料进行汇总,形成一批战略意义突出、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应用前景广阔的食品加工领域生物制造创新技术重点应用方向。
近期工信部似乎正在通过征集优秀产品和技术来支持生物制造产业发展。
在此之前,7月31日工信部曾公布了《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名单(第一批)》,共包含36个产品,涉及首朗生物、微元合成、微构工厂、凯莱英、华恒生物、齐鲁制药、华熙生物等知名企业。
8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人工智能在生物制造领域典型应用案例(第一批)》。案例共涉及16家企业院所,包含北京昭衍生物、上海天鹜科技、百图生科、上海智峪生科等,均是生物制造领域较为知名的企业院所。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通知》显示,后续工信部将会同有关单位以重点应用方向为基础,支持相关企业开展规模化生产及“三新食品”申报工作。
这对生物制造产业来说无疑是重要利好消息,因为监管审批一直是生物制造产业尤其是涉及基因编辑技术的产品所普遍面临的难题。
例如母乳低聚糖(HMOs)虽然已获批,但仅限于儿童用乳粉,巨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有待释放;
β-烟酰胺单核苷酸(NMN)素有“不老药”之称,在合成生物技术下成本降低了90%,但在审批和监管方面却一路坎坷;
国外知名气体发酵初创公司Arkeon申请破产,直接原因是融资问题,但根本原因涉及监管难题。
因此不论是明星成分原料还是冉冉升起的明星企业,不论是谋求生存还是抢占市场,都不得不面对合成生物产业的重要难题——注册准入。
但值得庆幸的是,今年7月2日,D-阿洛酮糖正式获批新食品原料,其中微元合成是唯一一家获批生物发酵工艺的企业,也是国内首个采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的新食品原料获批的案例。
这无疑给行业增加了一定信心,动脉网了解到,本次获批的最大意义在于向全行业释放了一个信号——不论从政策还是实践层面来看,当前合成生物工艺食品原料的审批流程是完善的,审批路径已经畅通。
本次工信部明确提出将支持相关企业“三新食品”申报工作,或许将再次提振众多优秀生物制造企业的信心,本次创新技术应用征集也对于企业会变得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