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个大品种,月底调出医保

来源:综合整理 | 发布时间:2020-06-20

摘要:近日,国家医保局发通知,要求6月底前将国家重点监控品种剔除出目录,并完成40%省级增补品种的消化。

37个超10亿大品种,要被调出医保

近日,国家医保局发通知,要求6月底前将国家重点监控品种剔除出目录,并完成40%省级增补品种的消化。

医保目录优化对临床价值突出并兼具经济性的药品构成利好,且全国医保用药范围逐步统一,地方增补用药逐步退出只是时间问题,而本月底前,就要先清退一批大品种。

占用较多基金的、销量大的品种也可能被率先调出,但影响也不会太大,因为国家医保目录中已经涵盖了紧缺的、急需的、紧俏的药物,省增补品种基本上都会在院内目录中有替代产品。

据米内网梳理,2019年在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简称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超10亿产品中,共有37个为地方医保目录品种——若这些品种未能在国家医保动态调整中被纳入,则会直接沦为自费药,所带来的市场冲击可想而知。

从增补省份来看,共有11个药增补省份数量超过20个,包括地佐辛注射液、奥拉西坦注射液、脑苷肌肽注射液、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软化糖电解质注射液、注射用复合辅酶、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注射用核糖核酸II、注射用奥拉西坦、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在内的9个化药和2个中成药。

此外,共21个药增补省份数量超过10个(17个化药、4个中成药);5个化药增补省份数量少于10个。

综合看来,到了本月底,这些增补省份多的,销量大的品种,大概率被率先调出医保。 

替代品种的市场机会来了

据了解,上述37个产品,2019年合计销售额达到769亿。被调出地方医保后,迎来的市场变革可见一斑。

一方面是临床需求仍然旺盛,但大品种的临床使用均已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是国家带量采购,价格非常低,两相结合,必然会产生比较高的完成率。

某种程度上,如果一批通过省增补试图曲线救国的大品种逐步退出地方医保,那么医保目录内的替代品种将迎来新的放量空间。 

11个超10亿品种,立即调出

按照国家医保局的相关通知,6月底前,国家重点监控品种必须剔除出目录。据米内网统计,20个重点监控合理用药的药品中,有11个为超10亿品种,主要为胸腺五肽、核糖核酸II、转化糖电解质、神经节苷脂、小牛血清蛋白、奥拉西坦、脑苷肌肽、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磷酸肌酸钠、复合辅酶和丹参川芎嗪。

这37个品种,不少都是企业的独家大品种,被重点监控后,从地方医保获得销量的曲线救国方式也因此失效,带来的后续影响让投资者关注,也让医药界瞩目。

随着医保的动态调整成为常态,未来企业把精力投入至二次研发、循证医学,仍有机会再进医保,这也是在为未来增加新的竞争筹码。

地方医保目录调整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事实上,在医保局全面掌握了药品采购、定价、支付权之后,药品淘汰方式已经大大增加。就在此前不久,广西、重庆、四川等省份陆续发布了地方医保目录废止计划,加上此前江西、湖南、山东等省份宣布调出医保目录药品情况,涉及药品总数已超过3000个。

而按照国家医保局的要求,全国医保增补医保增补目录都需要在3年内彻底消化,结合医保目录、基药目录动态调整等政策,临床用药结构和医药市场都在急剧洗牌。

在国家推行一致性评价、鼓励药械创新、带量采购等政策倒逼之下,中国医药产业整体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质优价廉的产品将获得医保和基药制度的加持,那些疗效不确切、价格居高不下、产能得不到保障的产品都将被淘汰。

地方目录废止加快

四川省医保局、省人社厅公布了该省地方版医保目录药品144个药品分期分批调出的计划。

详情内容请见二维码

6月24日,河北省医保局印发通知称,为贯彻2020年6月底前将国家重点监控品种剔除出目录,并完成40%省增补品种的消化,现决定于6月30日前拟消化调出172种药品。

重庆医保局6月8日也曾公示逐步消化地方版增补医保乙类药品名单,共涉及380个药品。
其中181个药品将在第一年消化,从2021年1月1日期停止医保报销;110个药品将于第二年消化,从2022年1月1日起停止医保报销;第三批消化药品,将于2022年7月1日起,停止医保报销。
而此前,在宣布执行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的同时,重庆市就已经对增补目录中,国家医保目录删除以及无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批件的,共计10个品种,自2020年1月1日起,停止医保支付;另有13个国家版重点监控药品,2020年6月1日起停止医保报销。

6月4日,广西医保也曾发文,宣布将44个中成药和148个西药自6月1日起调出省内医保目录,原广西增补目录药品在3年内逐步消化。
至此,仅6月份就已有739个药品被踢出各地医保目录。加上2019年各地发文情况,10个省市的3000多个药品已经被纳入清退之列。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国家医保局要求,各地都须按照442(40%、20%、20%)的原则,3年内彻底废止地方版增补目录,而重庆的进度是5:3:2。这除了重庆市的政策创新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接下来地方增补品种清出医保的速度将更快。

三医联动,优质价低药品是临床首选

除了医保对地方增补品种清出之外,医保也将实现动态调整。根据国家医保局4月29日发布的《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国家医保目录的动态调整也将落地,原则上每年一次。

根据上述征求意见稿,被药监部门撤销、吊销或者注销药品批文的药品,被有关部门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药品,被列入负面清单的药品,综合考虑临床价值、不良反应、药物经济性等因素,经评估风险大于收益的药品等都在踢出之列。

同时,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等,纳入医保目录的基本条件,符合的基本药物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可按照规定程序纳入药品目录。滋补药物、保健药品、乙类OTC药品等将不被纳入。

值得注意的是,医保目录将与基药目录联动。

按照基药以其“突出基本、防治必需、保障供应、优先使用、保证质量、降低负担”,正在成为临床用药的主力。国家卫健委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药企是建立“1+X”用药模式,其中“1”是基药,“X”是非基药,在配备上,从基层到三级医院,基药占比须达到90%、80%、60%以上。

在基药的动态调整中,未通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将逐步调出目录。也就是说,在三医联动之下,结合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基药动态调整,以及带量采购等政策,临床价值高、质量优、价格足够低的仿制药、创新药,正在成为中国医药市场的主导。
而辅助用药、营养药等疗效不确切、不良反应事件频发的药品,将因为无缘基药目录和医保目录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各相关部门对药品供应、回款更加重视、监督更加严格,集采交易过程也将越来越规范。从国家医保局前不久发布的信用评价与招标采购挂钩征求意见稿看,除了带金销售,操纵价格恶意竞争等也都在严管之列。这也将真正确保真正性价比高的药品获得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