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下一步重点布局产业新赛道在哪里

来源:全联产城融合促进工作委员会 | 发布时间:2024-03-15

摘要: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3月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首要工作任务。我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义是什么?当前有哪些实现路径?下一步政策发力的重点是什么?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刘伯超。

刘伯超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要求。工信部已经统筹设置了未来产业“1+N”政策体系,接下来还将着眼于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元宇宙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关键技术突破以及场景应用落地,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培育优势企业,完善产业生态,丰富应用场景,从而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01未来产业“1+N”政策体系已经形成

《21世纪》:去年至今,新质生产力备受关注。中央多次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工信部在推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刘伯超: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近年来,工信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从政策、创新、应用、治理4方面着手,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支撑新型工业化。

一是抓顶层规划。我们统筹设置了未来产业“1+N”政策体系。“1”是指一个总领文件《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由工信部与教育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文旅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7部门联合印发,提出重点布局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N”是N个细分领域,出台了《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及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文件等相关政策,系统布局推进未来产业发展。同时,我们还加强与地方协同,引导地方发布未来产业政策文件,推动地方依托自身发展优势布局未来产业。

二是抓关键技术。聚焦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4个细分领域,组织开展了2023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在人形机器人、储能、新型显示等领域推动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共性技术供给。

三是抓场景应用。坚持以场景促应用,支持创建北京、上海、南京等11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挖掘并开放一大批典型应用场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产业、人才、金融等新机制新举措。拓展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等不同环节,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原材料、装备制造等不同行业应用,推动建设数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为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抓支撑体系。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5年)》,制定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标准体系,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研究。印发《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优化中试生态,促进中试与创新链、产业链同步发展,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未来产业。

五是抓伦理治理。与科技部、教育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成立工信部科技伦理委员会、工信领域科技伦理专家委员会,统筹规范和指导协调工信领域科技伦理治理工作。

02重点布局通用人工智能等新赛道

《21世纪》:近年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赛道,工信部将重点布局哪些赛道?

刘伯超:布局新赛道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当前,伴随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元宇宙、量子信息等新赛道持续涌现,这将是我们下一步重点布局的方向。

在通用人工智能方面,把握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机遇,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场景为牵引,统筹布局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在人形机器人方面,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为引领,加快推动“大脑”“小脑”“肢体”等关键技术突破,并与行业部门加强协同,打造制造、民生服务等示范应用场景,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
在脑机接口方面,结合技术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研究制定政策规划,并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积极推动技术研发与产品落地,加大脑机接口相关科技伦理研究,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在元宇宙方面,以构建工业元宇宙、赋能制造业为重点,突破沉浸交互关键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联合文旅部等有关部门在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等方面开展培育试点,深化元宇宙在行业的融合应用。

在量子信息方面,推动出台专项政策文件,以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三大领域为核心,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标志性产品研发,并加大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规模化推广。

同时,我们也将密切跟踪前沿科技发展动向,持续布局原子级制造等新赛道,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

03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21世纪》: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下一步,工信部将如何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刘伯超: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们将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是精准识别高潜能前沿技术。我们将打造未来产业瞭望站,跟踪重点领域科技发展动向,聚焦前沿热点,着眼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精准识别具备高水平技术突破、高潜能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创新。

二是同步构筑中试。我们将建设一批中试平台,提升精密测量仪器、高端试验设备、设计仿真软件等供给能力,为关键技术验证提供试用环境,加快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建设一批中试公共服务机构,提高工程开发、技术熟化、样品试制、测试验证等中试服务水平。

三是加速成果转化。我们将定期发布前沿技术推广目录,高水平建设未来产业成果“线上发布大厅”,打造产品交易平台,同时举办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等成果对接会,促进供需精准对接。高水平建设技术市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效整合创新优势资源,推动先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04以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21世纪》:“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被列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工作任务,工信部下一步具体会怎么做?

刘伯超:下一步,工信部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要求,从科技创新、企业培育、产业生态、场景拓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着手,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一是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夯实新质生产力底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发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作用,加快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供给。

二是着力培育优势企业,壮大新质生产力主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作用,加快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和“三赋”专项行动,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将更多企业作为新质生产力培育主体。

三是着力完善产业生态,优化新质生产力环境。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和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推动标准引领和质量提升。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支撑,完善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培育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科技中介组织。深入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深化产融合作。

四是着力丰富应用场景,加速新质生产力落地。围绕装备、原材料、消费品等重点领域,打造应用试验场,以产品的规模化迭代应用促进新技术成熟。定期遴选发布应用场景清单和推荐目录,建立优秀案例和解决方案库,打造特色化的标杆示范场景。

五是着力强化国际合作,拓宽新质生产力渠道。支持国内企业和研究机构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治理规则和国际标准制定,并鼓励跨国企业、国外科研机构在我国建立前沿技术研发中心。发挥“一带一路”、金砖等多边合作机制效用,加强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国际组织合作,共同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打造更加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