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农药市场——变化与机遇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杂志第22期 | 发布时间:2022-11-16

摘要: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00万公顷以上,同时也是植保用药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占农药使用总量的18%,拥有巨大市场潜力。农药产品销量的波动与有害生物的发生程度息息相关,水稻强则药企强。因而,洞察水稻农药市场的变化,把握趋势创新产品,制订营销战略,坚持推广策略落地,将会最终拥抱机遇赢得市场。

“世上唯一不变的是永远在变”……

置身于“润物细无声”的变化中,人们往往会“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并不去重视、关注和分析这些变化,习惯性地“以不变应万变”,即沿用原有的经验、思维、方法去应对“万变”的场景,因此不时会出现以前灵验的方法遇到了挑战,从而失去了原本唾手可得的发展机遇。蓦然回首,当拉长时间尺度去比照、思考、分析才会恍然所悟,这正是变化带来的困惑。

水稻种植业的变化

水稻市场也同样经历着如此的变化。以10年为时间尺度,与2012年前后相比,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在生产规模上,从一家一户的分户经营,逐渐向规模化的大农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转变,土地流转面积占50%或以上;在种植方式上,从大苗人工移栽为主体,逐渐向直播、机插等多种种植方式并存转变;在品种与种植结构上,从品种相对较少、生育期基本一致,向品种更多元,生育期差异加大转变;从区域内种植结构相对简单,向稻-油(麦),稻-空闲,双季、单季、再生稻“一种两收”等更为复杂的种植结构转变。如再生稻,在安徽近年发展较快,该省常年水稻种植面积在3700万亩,其中适宜发展再生稻的区域为北纬31°以南地区,约1350万亩。其中,再生稻种植面积2020年为65万亩,2021年为110万亩,2022年超过180万亩。在水稻播栽期及成熟期上,从相对集中、生产季节相对较短,向播栽期提前、前后跨度大、成熟收割期推后的整个生产季节拉长转变。而且这种多元化、复杂化几乎存在于每一个大户的水稻种植模式之中。

变化的本质表现:一是水稻全季生长期拉长,从最早播种到最后收割,比以前延长至少2个月左右,为水稻有害生物的发生、为害提供了更充裕的时间条件,使病害侵染机会增多,虫害发生世代及主害代增加;二是在同一时期,各种生育期的水稻混生、持续生长,为病虫害发生、迁移提供了更好的宿主桥梁、食料及侵染为害的适宜期,利于害虫基数的积累及病害的传播扩展,使大发生的风险上升。由此,导致了水稻病虫草害发生了新的变化。

1. 草害

由于水稻直播及移栽早期生长缓慢,与杂草的共生期延长,加上前期水层管理以干湿为主,无法实行以水控草,更加有利于杂草的发生与为害;其次,大户整地质量低,管理偏粗放,对草害控制也不利,使草害明显加重,表现为一是群体密度超高,二是优势种杂草及恶性杂草种类增多,如稗草、千金子等传统优势种杂草在10%左右的田块密度大,难以控制,几乎形成草荒;同时,一些非优势种杂草,如碎米知风草、日照飘拂草、异型莎草、耳叶水苋等在局部区域上升明显,甚至发展成为优势种杂草,防除难度愈来愈大;而且由于杂草基数的逐年积累,总体发生程度在不断加重,草害目前已经成为水稻生长的严重灾害。

 2. 虫害

伴随着水稻全季生长期的拉长及生育期的复杂化,虫害发生也呈现新特点,主要表现为主害世代增多;形成集中为害,出现巨量虫口;重发频次上升,在特殊及正常年份都有1~3种害虫重发。以安徽省广德市为例,由于再生稻(一种两收)的推广,与2012年前单纯种植单季稻相比,播栽期提前40天左右,1代二化螟为害提早到5月底至6月上旬,提早20多天。在该县,正常年份二化螟可以由不完全3代发展为完全3代,导致2代、3代发生显著加重,并且重发呈常态化,而在以前,仅会在少数高温年份才会出现这一情况。同时,也由于单季稻播栽期差异大,同一时期多种生育期稻作并存,有适合的食料条件,稻纵卷叶螟也由以前四(2)代为主害代,转变为四(2)代、五(3)代都成为主害代,有的年份六(4)代都形成较重的为害;褐飞虱也因为迟栽迟熟水稻面积的扩大,在天气条件适宜的年份暴发的风险也骤增。

回顾近3年虫害的发生情况,由于2020年天气异常,6-7月份梅雨期雨日近40天,温度偏低,导致褐飞虱五(3)代、六(4)代连续大发生,部分严重田块出现“冒穿”,冒穿时间五(3)代在8月底至9月初,最早出现在8月26日,六(4)代在9月下旬,最早出现在9月21日。稻纵卷叶螟四(2)代暴发,严重田虫量13.7万头/亩,约是防治指标的9倍多。2021年,天气基本正常,稻纵卷叶螟五(3)代,六(4)代连续暴发,8月17日调查,五(3)代重发田虫量23.4万头/亩,约是防治指标的15倍多,为害严重田块卷叶率近90%。二化螟3代在部分田也出现较明显的“红叶茎枯”或枯死倒伏,为害较重。2022年,又出现异常天气,7-8月持续高温近60天,水稻大面积出现严重旱情,即便如此,在旱情稍轻的区域,8月25日前后,五(3)代稻纵卷叶螟在局部暴发,虫量巨大。9月中下旬,3代二化螟大面积重发,“红叶茎枯”非常普遍,部分田块水稻枯死倒伏。

3. 病害

总体上说,常发性的病害如纹枯病随着直播稻的发展而加重;稻曲病等穗期病害,因水稻种植结构复杂导致的生育期紊乱,一旦有适宜侵染的天气条件,就容易出现生育期适宜的水稻病害流行且风险难以规避。此外,从大范围看,新的病害如穗腐病等有上升趋势,细菌性病害如细条病、基腐病、白叶枯病等发生面积在扩大。

水稻农药市场的机遇

农药销量的波动与有害生物的发生程度息息相关。水稻有害生物向重发、频率上升、为害程度加重及给水稻带来的损失增大转变,尤其近年来,这类灾害给部分种植户造成严重损失,对他们产生了警示作用,甚至也产生了一定的恐慌。因此,未来种植户对于预防病虫草害对水稻带来的损失也会更加重视,这样必然会拉动农药市场的旺盛需求。从变化后的水稻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与趋势看,水稻农药市场会出现总体需求量增加,高效药剂受追捧,速效的补防、补除药剂将受欢迎等趋势。笔者现以三大类别农药来进行具体分析,并探讨都存在哪些机遇?

1. 除草剂

由于草害的加重,传统的“一封、二杀、三补”技术模式,已经难以控制杂草的为害,逐渐采取“一封、二封(或二封杀)、三杀、四补”的强化技术模式,从杂草发生面积增长及封闭次数增加来看,封闭除草剂如丁草胺、丙·苄、噁草酮等除草剂将呈刚性增长;同时,即便封闭次数增加,水稻3叶期前后也应及时进行茎叶处理,对部分杂草基数大的田块,或遇到旱情缺水的年份,稗草、千金子等恶性杂草控制可能不理想,还需补除的面积及频次增多,因此对这类药剂的需求量也在增长。如近年触杀性除草剂“敌稗+”类产品、高含量的氰氟草酯等产品的销量迅速增长;同时,针对这类杂草的新上市或即将上市的产品,如环苯草酮(巴斯夫)、环庚草醚(巴斯夫)、四氟络草胺(富美实)、氟砜草胺(清原农冠)、吡唑喹草酮(先达)以及科迪华一款试验产品(试验代号H005)也备受关注。一些有特点的产品如氯氟吡啶酯(灵斯科)对鸭舌草、碎米莎草、异形莎草等防效好,可混性好,适宜目前草相的防除,作为化除方案中的混配药剂之一销量增长也较快,而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二甲·灭草松等除草剂,因为抗性或安全性问题,需求量在下降。

(备注:试验时间2022年,地点广德市,6月10日机插单季中稻。设不同时间防治1次、连续2次防治及空白对照4个处理,每处理重复2次。试验7月20日施药时没有为害,7月29日施药时初见枯心(拔节孕穗期)。防效调查时间8月12日,调查方法:每小区调查2点,每点双行连续取样50丛,计调查100丛)

2. 杀虫剂

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有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都属于水稻生产上的第一类害虫,水稻杀虫剂市场的起伏主要由以下几种害虫防治药剂来主导。

褐飞虱随着长生育期水稻及迟播迟熟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一旦遇到“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的适宜天气,极利于其繁殖、积累、成灾,并且由于褐飞虱的发生具有隐蔽性、暴发性、毁灭性等特点,农户“谈虱色变”,对高效、速效、持效期长的药剂容易接受。近年来,市场主导的防治药剂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烯啶虫胺、呋虫胺、吡蚜酮相继出现高抗或中抗问题,防效下降较明显,给新药剂入市带来了机会,如三氟苯嘧啶(佰靓珑、沙图、先锐)自2020年后市场迅速成长,预计会逐渐成为主导产品,而烯啶虫胺、呋虫胺、吡蚜酮等药剂销量会缓慢下滑。

二化螟2代、3代发生显著加重且常态化,进入新一轮重发周期。由于再生稻的推广、水稻秸秆禁烧、高稻桩留田、药剂抗性、极端气候等多种因素的诱发结果,导致目前该虫害的防治问题最为突出,在大范围造成了严重危害。从防治层面看,一方面随着高效药剂(锐劲特)退出水稻市场,氯虫苯甲酰胺成为主防药剂,使用十多年且一直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导致出现极高抗性问题,防效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是二化螟预测预报的难度更大,发生危害也愈加复杂,二化螟一代在水稻分蘖期为害,由枯鞘再转枯心,防治适期好把握,防治也相对容易;但到二代、三代时,为害孕穗和灌浆期水稻,对卵孵高峰期及防治适期的预测预报容易出现偏差,一旦显现为害即出现枯孕穗、白穗、红叶茎枯症状,幼虫钻蛀入茎腔且虫龄偏高,药剂很难直接接触、渗透、传导到危害部位,因此防效很差。

从目前市场看,四唑虫酰胺(拜耳国腾)相对较好,防治一代二化螟在卵孵至枯鞘高峰期用药,效果在90%以上,比氯虫苯甲酰胺高;防治二代二化螟在产卵高峰至卵孵前用药效果也较好,因防效好,所以支撑该药剂销量逐步增长。但用药期稍微偏迟,如在初见枯孕穗时用药,防效就大幅度下降(见表1试验结果),田间实际应用情况也类似;防治三代二化螟效果也不理想。这是产品本身的原因,还是三代二化螟发生期复杂性的原因,亦或是水稻后期植株高、群体大、传导能力弱使药剂不能触达危害部位的原因,有待继续探讨。

2021年,科迪华乙基多杀菌素(爱多乐)正式上市,在一代二化螟防治上试验,表现出对抗性螟虫(酰胺类)防效出众,但在二代、三代防治上的效果及使用技术还待继续验证、关注。此外,国内有的企业,瞄准二化螟的补治市场,开发出有机磷类等产品,据宣传有很强的触杀与渗透作用,对茎腔内的二化螟幼虫有很高的灭杀效果,还须有待进一步观察考证。

总之,目前二化螟市场缺少非常“亮眼”的药剂。近几年,二化螟防治药剂将会是农药企业水稻杀虫剂竞争决胜的标杆产品。

稻纵卷叶螟表现为主害代增加,五(3)代继四(2)代之后,同样成为主害代,集中在生育期偏迟的水稻田为害,虫口数量巨大,且近年表现常发性。氯虫苯甲酰胺同样为主导药剂,抗性问题同样存在,在卵孵至低龄幼虫高峰期防治,一般防效在65%左右,防效偏低难以控制为害。四唑虫酰胺防效显著要高,连续3年在四(2)代、五(3)代上试验表明,在卵孵至低龄幼虫高峰期时用药,效果稳定在90%左右,持效期在10~14天,一般田块一次防治就可以控制危害,但在特严重发生的田块,防治后残虫量依然偏高,需要在第一次药后10天左右连续再防治一次。防治强度在提高,需求市场在扩大,是支撑四唑虫酰胺发展的增长点。但在虫龄偏大时,四唑虫酰胺补治效果不够理想。

因而,近两年甲维·茚虫威、虫螨腈等药剂乘势进入水稻市场,增加使用剂量后表现较好。如2021年在六(4)代稻纵卷叶螟上试验,每亩10%甲维·茚虫威50毫升在该虫卵孵高峰期使用,防效可达97%;在2~3龄高峰期使用防效可达92%,在防治及补治市场获得好评,目前正在稻纵卷叶螟防治市场取得一席之地。

3. 杀菌剂

水稻杀菌剂市场总体趋势是产品的升级迭代。外企通过扎实的深耕市场,十多年来,持续不断地展示产品的效果和调节(刺激)水稻生长的保健功能,取得较好的业绩增长,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肟菌酯(拜耳拿敌稳)、吡唑醚菌酯(巴斯夫稻清)等在水稻市场逐渐取代了井冈霉素、己唑醇、噻呋酰胺等的主导地位,成为水稻杀菌剂市场的主流品牌。近年,琥珀酸脱氢酶类杀菌剂在水稻市场也开始亮相并示范,未来会加速成长。此外,伴随着细菌性病害的间歇发生,噻唑锌(碧生)、噻菌铜(龙克菌)、噻霉酮在水稻杀菌剂市场也呈螺旋式增长。

此外,近年来在水稻上叶面肥以提质增效为市场切入的突破口开始活跃,从磷酸二氢钾等无机磷钾肥逐渐向海藻肥、富含氨基酸类肥料发展,叶面肥品种丰富成为水稻生产市场新的增长点。

结语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00万公顷以上,同时也是植保用药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占农药使用总量的18%,拥有巨大市场潜力。农药产品销量的波动与有害生物的发生程度息息相关,水稻强则药企强。因而,洞察水稻农药市场的变化,把握趋势创新产品,制订营销战略,坚持推广策略落地,将会最终拥抱机遇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