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5月全球医药交易共计61笔,其中与中国企业相关(境内交易和跨境交易)的交易共计21笔,约占全球医药交易总数的1/3。境内交易以合作为主,跨境和境外交易中合作和许可两种模式并进。
据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1年5月全球医药交易共计61笔,其中与中国企业相关(境内交易和跨境交易)的交易共计21笔,约占全球医药交易总数的1/3。境内交易以合作为主,跨境和境外交易中合作和许可两种模式并进。
注:每笔交易可包含多个交易模式;统计范围不包括医疗器械、生产、CDMO服务类等交易
(数据来源:医药魔方NextPharma®)
5月的交易项目仍以创新药和技术为主,占比89%。从创新药项目类型来看,生物药的交易热度略高于化药。细分生物药的种类,可以看到5月份抗体类药物达15款,占生物药总数的一半,包含1款抗体偶联药物,3款双特异性抗体,其余为单抗。对比4月份的交易月报,本月的基因疗法仅两笔。
注:统计包括未披露具体项目的早期产品
(数据来源:医药魔方NextPharma®)
从创新药疾病领域的维度来看,5月全球交易项目主要集中在肿瘤领域,且多数均处于临床早期阶段(临床Ⅰ/Ⅱ期阶段以前),其他领域的创新药,临床中晚期阶段或批准上市占比较大。
注:药品的适应症可包含多个疾病领域;未披露具体项目的早期产品,研发阶段均视为临床前;图表中列出的罕见病分别为神经酰胺酶缺乏症、迪格奥尔格综合征
(数据来源:医药魔方NextPharma®)
AI制药行业备受关注
AI制药行业热度不减,仅5月份,AI技术驱动药物研发的相关交易就达7笔。众所周知,新药研发常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相应的研发成本就大大的增加,而AI赋能药物研发,能够缩短药物发现时间,有效加快研发速度同时降低成本,这无疑吸引了众多制药企业。其中2021年5月19日,百时美施贵宝公司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公司Exscientia达成合作协议,利用AI技术在多个疾病领域发现候选药物,进一步扩增研发管线。该协议包括高达5000万美元的前期资金,交易的总潜在价值超过12亿美元,这无疑刷新了AI制药的最高成交金额记录。Exscientia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首家将AI设计的小分子候选药物推进临床研究的公司,该公司已与多家头部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拜耳、葛兰素史克公司、赛诺菲等。
纵观国内的AI制药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起来。时间截止至2021年5月30日,已有18家AI制药公司获得融资,投资事件逐年递增。其中为代表的企业晶泰科技已至C轮,获投金额达3.188亿美元。同时,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入局AI赋能药物研发,包括百度成立百图生科、阿里巴巴旗下阿里云建立AI药物开发平台、字节跳动也正在招募AI制药开发人员……
数据来源:医药魔方InvestNews™
虽然AI制药的潜力巨大,但仍受到许多局限的因素:首先AI作为一种“预测”的技术手段,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其次虽然能够在药物发现上缩短时间,但是并不能替代后续临床前、临床阶段试验所需耗费的大量研究时间,这也导致大部分的制药企业是不愿意花高价格来达成这一合作。未来AI制药能否突破这重重的阻碍,更好的赋能医药行业,值得我们期待。
境内/跨境重点交易
1、主打“license in”模式,联拓生物离IPO又“近”了一步
本月,联拓生物连续引进了三款药物,分别来自法国的Nanobiotix公司和美国的Landos Biopharma。2021年5月11日,联拓生物与Nanobiotix宣布将携手在大中华区、韩国、新加坡和泰国,对Nanobiotix的放射增敏剂NBTXR3进行开发和商业化,首付款2000万美元,总金额可达2.2亿美元。NBTXR3是FIC的抗肿瘤药物,目前已在欧洲获批上市。它是由功能化二氧化铪(HfO2)纳米颗粒组成,经由一次性瘤内注射给药并通过放射疗法激活。起初Nanobiotix公司与智擎于2012年8月签订了NBTXR3在亚太地区的独家授权合作协议,总金额达5600万美元,但由于对NBTXR3在亚太地区开发及商品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意见不一致而导致合作终止。
2021年5月17日,联拓生物与Landos Biopharma宣布将携手在中国和亚洲特定市场对新药Omilancor和NX-13进行开发和商业化,首付款1800万美元,总金额达2亿美元。Omilancor是一款在研的新型口服肠道限制性LANCL2通路激动剂,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嗜酸性食管炎。NX-13是另一款在研的新型口服肠道限制性药物,其作用靶点为NLRX1通路,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联拓生物自2020年8月成立以来,已达成了7笔交易,总金额超15亿美元,license in是其主要的交易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并不少见,国内另一家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是再鼎医药。联拓生物在刚成立不久便宣布完成3.1亿美元的交叉轮融资,上市目标明确。目前该公司的产品管线已涵盖心血管肾脏、肿瘤、呼吸、眼科及炎症领域,对于这个成立不到一年的新兴biotech公司,如何尽快打造自己的主线产品,实现资金反哺,显得尤为重要。
数据来源:医药魔方NextPharma®
虽然License in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获得具有发展前景的药品,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减小药物研发中的风险,但是也考验着企业的整体实力,无论是在研发实力、临床管理,还是在商业化经验等方面。如何更好的发挥授权许可的利有待未来不断的探索。
2、国内首款角膜内皮细胞疗法,有望取代传统的角膜内皮移植术
2021年5月14日,极目生物宣布与ActualEyes签订独家许可协议,在大中华区和韩国开发及商业化眼科细胞疗法AE-101,总金额超3500万美元。AE-101是一种新型的细胞注射疗法,采用培养人角膜内皮细胞(hCECs)辅以Rho激酶(ROCK)抑制剂研制而成。ActualEyes的科学创始人Noriko Koizumi博士和Naoki Okumura博士等关于AE-101的突破性临床研究成果已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眼科》期刊,结果显示,AE-101可有效恢复角膜内皮功能障碍患者的角膜内皮功能和视力,且术后5年内无严重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图片来源:ActualEyes官网
3、德琪医药入局CD73靶点,赛道逐渐拥挤
2021年5月17日,德琪医药从Calithera Biosciences获得一款CD73抑制剂的全球独家许可。德琪医药为什么会下注CD73靶点?以PD(L)1、CTLA4为代表的第一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有数个药品获批上市,如何找到更安全有效,且能够和PD(L)1等产生协同作用的靶标是现今在肿瘤免疫方面的一个研究热点。CD73是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腺苷的主要酶促产物,腺苷能通过腺苷受体(A2AR)抑制NK细胞和CD8+ T细胞的活性来实现癌细胞的免疫逃逸。因此,有效地阻断CD73靶点是恢复癌症患者免疫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德琪医药引进的这款CD73抑制剂CB-708,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单药在小鼠同系肿瘤模型中具有免疫介导活性,同时与抗PD-L1免疫疗法或化疗药物(如奥沙利铂和阿霉素)联用时显示出更强的抗肿瘤活性。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投向CD73靶标的药物开发。针对CD73的小分子抑制剂,主要布局的企业是Arcus Biosciences,其在研药品AB680已进入临床Ⅰ/Ⅱ期阶段,用于治疗前列腺癌、胰腺癌和结直肠癌,其次是礼来的LY3475070也已经进入临床Ⅰ期,国内企业和誉医药也布局了临床前产品管线。对于抗体类药物,布局企业数量更多,研发进度最快的是阿斯利康的oleclumab,已经进入临床Ⅱ期阶段,其他国内外企业包括BMS、天境生物、复宏汉霖、吉利德、康方生物和诺华等的产品研发进度也紧随其后。
图片来源:ArcusBiosciences官网
4、扬子江药业的创新转型之路
2021年5月27日,扬子江药业与迈威生物就两款生物创新药(8MW0511和9MW1111)达成战略合作。8MW0511 是一款由迈威生物全资子公司江苏泰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注射用重组(酵母分泌型)人血清白蛋白-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融合蛋白。9MW1111是一款由迈威生物自主研发的创新重组人源化抗 PD-1 单克隆抗体。作为一家以开发中药和仿制药为主的传统药企,扬子江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在创新转型的道路上不断地行进。早在今年的3月份,扬子江豪掷3.38亿美元引进韩国生物制药公司Daewoong Pharmaceutical的一款新型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非苏拉赞,其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比传统PPI更快改善患者症状,目前已进入临床Ⅲ期。
境内/跨境交易项目概览(数据来源:医药魔方NextPharma®)
境外重点交易
1、TMS-007相较于已获批溶栓药,拥有更宽的治疗窗口
2021年5月12日,Biogen宣布行使期权,从TMS株式会社收购一款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药物TMS-007,首付款1800万美元,总金额达3.5亿美元。急性缺血性卒中是由大脑供血阻塞引起的,占所有中风的85%左右。诺华的阿替普酶虽然能用于治疗AIS,但是治疗窗口仅限制在4.5小时以内,使用上受到局限,至此已经有近25年的时间没有新的溶栓药获批,急需新的药物填补这一空缺。TMS株式会社研发的TMS-007是一种纤溶酶原(PLG)调节剂,能够分解血凝块以及抑制血栓部位的局部炎症,恢复急性中风后的血流。此次的收购是基于一项2a期研究的积极结果,首先达到了主要安全性目标,没有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并证明了对脑血管疏通以及患者功能恢复的起到积极影响。其次患者在中风症状出现后12小时内服药:接受TMS-007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为9.5小时,接受安慰剂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为9.3小时。所有接受TMS-007治疗的患者,其给药时间都超过了目前已批准的溶栓药物的治疗时间。Biogen此前已经布局了AIS相关管线,通过此次的收购进一步丰富了其产品管线,有望加速抢占中风市场的一席之地。
图片来源:TMS株式会社官网
2、TIGIT双抗AGEN1777,差异化的作用机制能产生更强的抗肿瘤作用
2021年5月18日,百时美施贵宝(BMS)和Agenus宣布达成了一项协议,获得后者专有的双特异性抗体项目AGEN1777的全球独家授权,首付款2亿美元,总金额达15.6亿美元。AGEN1777是一种潜在的“first-in-class”抗TIGIT双特异性抗体,TIGIT能够与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PVR,也称CD155)相互作用,从而抑制T细胞和NK细胞的功能。
在临床前研究中,这种候选药物在单独使用抗PD-1或抗TIGIT单特异性抗体无效的肿瘤模型中显示出治疗潜力。
目前,国内外已有多家企业布局TIGIT抗体,竞争逐渐白热化,值得一提的是TIGIT双抗研发阶段全球领先的为信达生物与礼来共同开发的药物IBI321,处于申报临床阶段。而BMS自主研发的TIGIT单抗BMS-986207处于临床Ⅰ/Ⅱ期,此次BMS引入的TIGIT双抗是一种Fc增强抗体,其差异化的作用机制能够达到强效抗肿瘤活性,我们可以持续关注后续的披露信息。
数据来源:医药魔方NextPharma®
3、saRNA疗法拥有增强靶基因转录的独特能力
2021年5月11日,礼来与MiNA Therapeutics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利用MiNA专有的小激活RNA(saRNA)技术平台开发新的候选药物。礼来支付了2500万美元的预付款,以及后续基于每个靶标潜在的里程碑付款2.45亿美元。2006年,李龙承等(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在人细胞首次发现小RNA-Ago介导的转录/表观激活现象,由此拉开了saRNA序幕,它能够利用短的非编码寡核苷酸来靶向和上调内源基因的转录,从而恢复蛋白质的天然功能,是一种新的生物学现象和基因调控机制。MiNA Therapeutics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获得李龙承实验室有关RNA激活技术开发权益,并首次将saRNA药推向临床试验,用于肝癌的治疗。李龙承也创建了中美瑞康,致力于研发以“RNA激活”技术为核心的创新型药与疾病治疗方法。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研究。
数据来源:医药魔方NextPharma®
总结
6月份的重磅交易较多,涉及到了许多的新兴技术和热门靶点。是具有前景的新发现?还是吹出来的泡沫?有待持续的观望。如果您想要持续追踪医药交易动态,可关注医药魔方plus公众号,订阅“医药交易”,即可接收日常重要交易资讯预警,不会错过重要行业动向。
附录:全球医药交易总金额TOP10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