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文化交流-蒙古国

来源:综合整理 | 发布时间:2025-07-31

简介:

蒙古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蒙古国原称外蒙古或喀尔喀蒙古。历史上,蒙古族作为 马背上的民族,以游牧的生活方式,逐水草而居。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大漠南 北各部落,建立统一的蒙古帝国,所辖范围横跨欧亚大陆。1921年7月成立君主立宪政府。1924年11月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6日,蒙古同新中国建交。1992年2月通过新宪法,改国名为“蒙古国”。

博格多汗宫

截至目前,蒙古国分别加入联合国、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 生组织、国际民主联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同时,蒙古国还是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国、 北约和平伙伴关系国。

【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蒙古国地处东北亚,是世界第二大内陆国家,位于北41º35’–52º08’,东经87º 44′-119º55’之间,海拔1580米,国土面积156.41万平方公里, 从东到西2392公里,从南蒙古国到北1259公里,北与俄罗斯,东、南、西与中国接壤,中蒙两国边境线长达4710公里。 最高的山峰位于巴音乌力盖省的辉腾峰,海拔4374米;最深的湖泊是库苏古尔湖,267 米深;最大的湖泊是乌布苏湖,面积3634.08平方公里;最长的河流是赫尔仑河,全长1163 公里。蒙古国所处时区为东8时区,首都乌兰巴托与北京无时差。

自然资源:蒙古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目前,蒙境内已探明80多种矿产和6000多个矿点,煤炭、铜、金矿储量居世界前列。目前,蒙古国已探明煤炭蕴藏量约1620亿吨、铜约3600 万吨、铁约20亿吨、磷约2亿吨、黄金约3000吨、石油约15亿桶。蒙古国矿产资源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目前尚有部分矿藏仍处于转让、勘探、建设阶段。大型矿藏有额尔登特铜矿、奥尤陶勒 盖铜矿、塔温陶勒盖煤矿等。目前,主要有来自加拿大、中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企业在 蒙古国投资矿产资源开采。

气候条件:蒙古国以“蓝天之国”而闻名于世,一年有三分之二时间阳光明媚,气候为典型的 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蒙古国冬季漫长严寒,气候干燥,常有暴风雪,是亚欧大陆“寒潮”发源地之一, 最低气温可至-40℃(最低曾达到-60℃);夏季短暂干热,最高气温可达38℃(戈壁地 区最高达到45℃),早晚温差较大。无霜期短,年均降水量250毫米,气候较干燥。蒙古国供暖季为每年9月15日至次年5月15日。

【国旗】


蒙古国国旗,该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旗面由三个垂直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两边为红色,中间为蓝色。左边的红色长方形中有黄色的火、太阳、月亮、长方形、三角形和阴阳图案。

蒙古国先后采用过8面国旗。1911年外蒙古脱离清王朝之时到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使用过三面旗帜,1924年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国,使用索永布旗,加上象征胜利的莲花底座,1949年至1992年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国旗上有一颗星,象征社会主义。在蒙古人民革命党放弃马列主义信仰后,旗帜除去五角星,中间的浅蓝色也变为深蓝色。

蒙古国国旗旗面上的红色和蓝色是蒙古人民喜爱的传统颜色,红色象征快乐和胜利,蓝色象征忠于祖国,黄色是民族自由和独立的象征。火、太阳、月亮表示祝人民世代兴隆永生;三角形、长方形代表人民的智慧、正直和忠于职责;阴阳图案象征和谐与协作;两个垂直的长方形象征国家坚固的屏障。 

【经济】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减弱,全球矿业走出低谷,国际市场矿产品价格在高位运行,蒙古国“矿业兴国”战略渐现成果,同时拉动了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2011年、2012年蒙古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势头,2011年蒙古国经济增速达 到创纪录的17.3%,成为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但是受蒙古国国内政策和投 资环境不稳定等内部因素,以及国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2013年以来蒙古国经济形势恶化,国民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从2018年的7.7%开始逐步下 滑,2021年因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影响低至1.6%。根据蒙古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蒙古国国内生产总值198.72亿美元,同比增长7%。这一增长由大宗商品价格走高、 旅游和运输等服务出口的强劲增长等多因素驱动。

【人口分布】

蒙古国地广人稀,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人。 近年来,蒙古国人口增长较快,截至2023年12月,总人口350.47万人,同比增长1.4%, 其中女性178.65万、占比51%,男性171.82万、占比49%;约69%的人口居住在城市,31% 居住在牧区。蒙古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蒙古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 口比重为60%。 

蒙古国人口分布较不均衡,全国近半数人口居住在首都乌兰巴托市。2023年,乌兰巴托市人口近170万人,乌兰巴托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358人。蒙古国其他主要人口集中城市还包括达尔汗、额尔登特市以及各省会城市。目前,长期居留在蒙古国的中国公民近1.5万人,其中包括在蒙古国华侨近1248余人。

【行政区划】

蒙古国按行政区划分为21个省和首都乌兰巴托市,全国共有330个县和1645个自然村。

首都: 蒙古国首都为乌兰巴托市,是全国最大城市。乌兰巴托市位于蒙古国中北部,图拉 河畔,与中央省、肯特省、色楞格省的10多个县接壤。乌兰巴托市是具有近四百年历史 的古都,历史上曾被称为“库伦”“大库伦”等。乌兰巴托市是蒙古国政治、经济、文 化、教育、科学中心,全国人口近半数均居住在该市。乌兰巴托市设有首都公民代表大 会(市议会)和首都市政府,全市共下设9个行政区。 蒙古国其他主要城市有额尔登特市、达尔汗市等。额尔登特市主要产业为矿业。

蒙古国家宫和苏赫巴托广场

【政治制度】

【议会】 蒙古国为宪政共和国。国家大呼拉尔(议会)是蒙古国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行使立 法权。国家大呼拉尔为一院制议会,其成员由蒙古国公民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任 期4年;国家大呼拉尔主席、副主席任期4年;国家大呼拉尔每半年召开一次例会(春季 和秋季例会),春季例会每年3月15日召开,秋季例会每年10月1日召开,每次例会不少 于75个工作日。议会形式分为:首次会议、例行会议、非例行会议、特别会议。本届国 家大呼拉尔首次采用混合选举制度进行,并于2024年6月产生,共126个席位。其中人民 党68席、民主党42席、人类党8席、公民意志绿党和民族联盟各4席。国家大呼拉尔主席 为阿玛尔巴伊斯格楞(人民党),2024年7月就任。 2023年5月3日,政府提交宪法修正案,2023年5月31日,蒙古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经 议会会议讨论通过:议会设一院126名议员;议会选举采用混合选举制度进行;议会中78名议员由多数代表选举产生,48名议员由比例代表选举产生。

【总统】 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全国人民团结的象征。总统由全民不记名投票直接选举 产生,任期6年。现任总统为呼日勒苏赫,在2021年6月大选中获得67.76%的选票,成功当选蒙古国总统。

【政府】 总理领导下的政府为国家权力最高执行机关,政府成员由国家大呼拉尔任命。本届政府由人民党、民主党、人类党联合组阁。包括总理、3名副总理、政府办公厅主任、3 名不设实体机构的国家委员会主席和15名部长。总理由奥云额尔登连任,第一副总理为 冈特木尔(民主党,兼任经济发展部长)、副总理分别为道尔吉汗德(人类党)、阿玛 尔赛汗(人民党)。

【司法机构】 蒙古国法院是拥有审判权的唯一机构。蒙古国司法体系由国家最高法院、省和首都 法院、县法院、县际法院和区法院、行政事务专门法院组成。国家最高法院是蒙古国最 高审判机关和监督法院,由大法官和24名法官组成。

【民族】

喀尔喀蒙古族约占蒙古国人口的80%,此外还有哈萨克族、杜尔伯特族等少数民族。常住蒙古国华人主要集中在首都乌兰巴托市,均接受过良好教育,并遵守当地法律 法规,尊重当地民俗习惯,同当地民众保持友好往来。主要经商领域为矿产资源、建筑 建材、旅游服务、餐饮业等。

【语言】

蒙古国的官方语言为喀尔喀蒙古语,当地居民有95%的人使用。文字为斯拉夫蒙古语。

【宗教和习俗】

蒙古国居民主要信奉喇嘛教,根据《国家与寺庙关系法》,喇嘛教为国教。还有一 些居民信奉基督教、伊斯兰教、萨满教、巴哈伊教等。蒙古国境内共有812个宗教寺庙,其中首都乌兰巴托335个,占比41.2%,地方477个,占比58.2%,首都乌兰巴托基督教堂 比较集中,共225个,占比67.1%,佛教寺庙占比26.8%。 在蒙古国,人们见面交谈忌讳打探个人收入、年龄、宗教信仰、情感等隐私。

第一大寺庙甘丹寺

【科教和医疗】

蒙古国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科技发展相对滞后。蒙古国教育与科技部下辖多所大学,同时检查和指导全国各省、市教育局、教育单位、教育科研单位的工作。2022-2023学 年,全国有全日制普通教育学校859所(政府688所,私立171所),69所专业培训中心,368个图书馆,249个博物馆。全国共有高校77所,其中国立高校48所,私立高校29所; 3所宗教学院,5300名教师。 蒙古国实行国家普及免费普通教育制,现在实行“6+4+2”的教育体制。目前,蒙古国有1413个幼儿园(其中,公立985个,私立428个)。

【医疗】

蒙古国1994年1月起,蒙古国实行《医疗保险法》。医疗保险有强制和自愿两种形式,公 民也可购买多重保险。强制医疗保险由社会保险机构负责,对象为蒙古国全体公民;自 愿保险对象主要包括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士等群体。目前,蒙古国医疗保险的参保范围 基本覆盖全民。 据蒙古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共约302万人被纳入健康保险,同比增长5.6%。 政府拨款17649亿图格里克用于扶持资金,同比增加147.1%。2023年,蒙古国公民平均 预期寿命72岁,其中,女性平均预期寿命77岁,男性平均预期寿命67岁。

【节假日】

1月1日:新年;

藏历初一:白月节(春节);

3月8日:妇女权益日;

3月18日:建军节;

6月1日:儿童节;

农历初夏15日:佛祖诞辰日;

7月11日:那达慕节;

11月26日:独立日。

每周工作五天,周六、日为公休日。

2022年起增设成吉思汗出生日为蒙古“自豪日”。 蒙古国居民重视过节,除法定节假日外,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期间也会举行 相应庆祝活动,节日气氛浓厚。

【蒙古礼仪与禁忌】

01蒙古族待客之道

待客之道在蒙古族中被视为一种深厚的礼节。当客人踏入蒙古包,主人会热情迎接,并献上洁白的哈达,象征着纯洁与尊敬。随后,主人会亲手斟上一杯热腾腾的奶茶,那是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最高礼遇。晚餐时,主人会摆上丰盛的肉食,如烤全羊或手抓羊肉,以表达深深的敬意。在宴席上,主人会频繁敬酒,这也是蒙古族待客的一种重要礼仪。

▲ 见面致礼

在蒙古族,无论是熟悉的朋友还是初次见面的陌生人,见面时都会互相致以问候。对于平辈和熟人,通常会用“赛拜努”来打招呼,而遇到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时,则需恭敬地使用“他赛拜努”来表示敬意。

▲ 热情好客

蒙古族人以其直爽的性格和热情好客而著称。无论是老朋友还是新相识,他们都会给予最热烈的欢迎和款待。首先,他们会献上香气四溢的奶茶,以及洁白如雪的奶皮和奶酪。在享用过后,主人会敬上醇厚的奶酒,甚至在夏日里还会请客人品尝清凉的马奶酒。有些地方,他们还以手扒肉作为招待之礼,而且这一习俗还蕴含着一定的规矩。比如,用餐时通常会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或者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来敬客。对于姑娘出嫁前的准备或出嫁后的回娘家,蒙古族人更是以羊胸脯肉为最高礼遇。而羊的小腿骨、下巴颏以及脖子肉,则是专为晚辈和孩子们准备的佳肴。在重要的场合,如接待尊贵的客人或庆祝节日时,他们甚至会摆上全羊席以示隆重。

▲ 献哈达

哈达是蒙古族牧民在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常用的礼节象征。在献哈达时,主人会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并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以此营造敬重与和谐的氛围。同时,主人会将哈达的折叠口朝向接受哈达的宾客。作为宾客,应站起身来,面朝献哈达者,全神贯注地聆听祝词并接受敬酒。当接受哈达时,宾客需微向前躬身以示谦逊,而献哈达者则将哈达轻轻挂于宾客颈上。最后,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以表示对献哈达者的深深谢意。

▲ 敬茶

在蒙古族牧民家中或旅游胜地,主客之间常有的礼节之一便是敬茶。当主人或服务人员献上奶茶时,宾客应微微欠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茶,以示尊重。若宾客不想再喝,可用碗边轻轻碰触茶勺或壶嘴,主人便会心领神会,不再斟茶。

▲ 敬酒

在蒙古族,敬酒是对客人敬重与爱戴的象征,也是牧人待客的传统方式之一。饮酒是待客的传统,主人会精心将美酒斟入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并置于长长的哈达之上,同时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敬酒歌。若宾客因故推让不喝,会被视为对主人的不敬与失礼。因此,宾客应随即接过酒杯,并在接酒后以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轻轻点一下,以此表达对天、地、火神的敬意。若确实无法饮酒,也可轻沾唇边以示敬意,表示已接受了主人那份深厚的情谊。

02蒙古族禁忌

在蒙古族,有一些特定的禁忌需要遵循。火祭与禁忌、水祭、以及对生病和分娩时的禁忌,都是蒙古族文化中重要的部分。了解并遵守这些禁忌,是对蒙古族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 火祭与禁忌

在蒙古族,火、火神和灶神被崇拜,被视为驱妖避邪的圣洁之物。因此,进入蒙古包后,一系列的禁忌围绕火炉展开。人们不应将脚放在火炉上烤,更严禁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同时,跨越炉灶、脚蹬炉灶、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或扔脏物等行为,都是绝对不允许的。此外,使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从锅中用刀子取肉,也是被严格禁止的。这些禁忌体现了蒙古族对火的敬畏与尊重。

▲ 水祭

在蒙古族的文化中,水被视为纯洁的神灵。他们严禁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同时也禁止洗涤女性的脏衣物,以及将任何不洁之物投入河中。由于草原干旱,水资源宝贵,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们深知无水则无法生存的道理。因此,他们养成了节约用水的习惯,并致力于保持水的清洁,将水视为生命的源泉。

▲ 病祭

在蒙古族的传统中,当牧民家中有人罹患重病或病危时,他们会在蒙古包左侧挂起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这一举动是向外界传达家中有人病重的信号,表示在此期间不宜待客。这种做法体现了他们对病患的尊重与关怀,同时也彰显了蒙古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 产祭

在蒙古族的文化中,妇女分娩时有着一系列的忌讳和习俗。虽然各地的具体做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大致上,蒙古族人会在屋檐下悬挂一个显著的标志来表明产妇的状况。如果是生男孩,他们会挂上弓箭,而如果是生女孩,则通常会挂上红布条。这些标志的存在意味着产房内正在进行重要的仪式,外人应避免进入,以示尊重。

▲ 忌登门槛

在蒙古族的文化中,登门槛被视为一种不敬的行为。无论是牧民家的蒙古包,还是农区、半牧区的蒙古人家,都有此禁忌。古代时,若有人误踏蒙古可汗宫帐的门槛,甚至会被处以极刑。尽管时代变迁,但这一禁忌仍然得以保留并延续至今。

▲ 忌摸头

在蒙古族的文化中,触摸小孩的头部是被视为不吉利的。这种禁忌源于旧时的观念,认为生人的手可能不洁净,触摸孩子的头部可能会对其健康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蒙古族地区,尤其是与小孩相关的场合,人们通常都会避免这样的触摸行为。

▲ 忌打狗

在牧民家中做客时,应遵循一定的礼仪。首先,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等待主人出包迎接。进入蒙古包前,务必看住狗,避免其扑过来咬伤客人。同时,应避免对狗进行打骂,更不能随意闯入蒙古包。

▲ 作客时的忌讳

在牧民家中做客,虽然他们热情好客,但也有一些需要遵守的礼仪规范。当客人进入蒙古包时,必须注意仪表整洁,避免挽着袖子或衣襟掖在腰带上。同时,不可携带马鞭进入,应将其放在蒙古包门的右侧,并立着放置。在蒙古包内,应避免坐在佛龛前面,否则主人可能会冷淡对待,并认为客人缺乏对民族习俗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