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保质期标注
下月起全面实行
据国家药监局于2023年7月12日发布的《中药饮片标签管理规定》(下称《规定》),自今年8月1日起,中药饮片的包装标签上须标注保质期;8月1日前,市面上流通的原有包装中药饮片,可以继续销售、流通至使用完为止。
《规定》中详细介绍,中药饮片的标签应该分为分为内标签和外标签两种:内标签指直接接触中药饮片的包装的标签,外标签指内标签以外的其他包装的标签。其中,保质期由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自主研究确定,并且连同产品属性、品名、规格、药材产地、生产企业、产品批号、生产日期、装量、执行标准等内容应该标注在中药饮片的内、外标签上。
此外,《规定》也对中药饮片标签提出了其他要求,例如:
鼓励对中药饮片标签采用新的科技手段,提升中药饮片的溯源管理水平,便于关键质量信息的查询。中药饮片的包装、标签不得加载有企业宣传或者产品广告等内容;
中药饮片标签中的文字应当清晰易辨,字体大小应当确保易于辨认与识读。标识应当清楚、醒目、持久,不得有印字脱落或者粘贴不牢等现象;不得以粘贴、剪切、涂改等方式进行修改。标签的填写不得采用手写,可以打印或者签章,应当选择适宜的色泽;
中药饮片标签应当使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规范化汉字。增加其他文字对照的,内容应当以汉字表述为准,字号不得大于相应的汉字;
对需置阴凉处、冷处、避光或者密闭保存等贮藏有特殊要求的中药饮片,应当在标签的醒目位置注明……
对中药饮片标签的管理,意味着国家药监局对于中药饮片的管理正往标准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多年以来,中药饮片与中药材、中成药并列为我国中药产业的三大支柱产业,并且是药店高毛利品类之一。
数据显示,中药饮片在药店渠道的营收、毛利都呈现逆势增长的趋势。据中康CMH数据,在2023年前三季度,中药饮片的毛利率高达50%,毛利贡献系数超100,在药店利润整体压缩的背景下,成为拉动药店盈利的重要品类。而放在具体连锁药店来看,中药饮片也能拉动总体营收增长,以华人健康、漱玉平民为例,2024全年来自中药饮片的营收分别为1.49亿元、5.55亿元,同比增长22.05%和5.52%。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24年中国中药饮片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3038亿元,同比增速8.97%;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还将持续扩增到3249亿元。
作为这种千亿品类的重要渠道,药店应主动迎合,保障中药饮片的稳定及合规销售。
02
整治乱象
中药饮片管理趋严
国家药监局对中药饮片标签的标准化管理,是监管趋严的一个缩影。一方面,随着消费者对“药食同源”理念的重视,中药饮片确实撬动了药店的增量;但另一方面,多年来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频繁出现。
观察近年来国家药品抽检数据可以发现,中药饮片品类的不合格率比较突出。例如,2023年国家药监局全年共抽检9个中药饮片品种2158批次,重点针对可能存在的染色、增重、掺伪或掺假、不规范种植等质量问题,其中有63个批次不符合规定,不合格率达到2.92%;到2024年,有10个品种2192批次的中药饮片被抽检、63个批次不符合标准,不合格率为2.87%,而同年药品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9.4%,中药饮片的问题尤为突出。
具体到地方也可以发现,中药饮片往往是药品抽检的“重灾区”。例如,据山东药监局4月发布的药品质量抽检通告(2025年第2期),6批不符合规定的品种中就有4批属于中药饮片;而上个月山西省药监局发布的抽检通告(2025年第2期)中,不符合规定的10批药品皆为中药饮片。
中药饮片问题频出,是因为其制作流程长期缺乏统一标准。从源头上看,中药材的质量受到种植环境、种植技术、种植管理、采收加工、仓储运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流通链条长、溯源难,参与的经营主体繁杂,给统一监管带来很大难度;而对于炮制过程,《新京报》曾经报道,我国中药饮片加工企业超过1000家,行业集中度低,且有不少企业惯用作坊形式进行生产,并不严格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使得中药饮片的质量更是良莠不齐。
加之中药材的定价缺乏透明化标准,中药饮片的高毛利与高风险并存,长期以来呈现出“野蛮生长”的特征。不过,从近年的政策动向来看,国家及各地药监局有意整治中药饮片监管分散的问题。
例如,在生产环节,今年6月17日-18日,国家药典委公示了11项国家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草案,对11种中药饮片在炮制、性状等方面作出统一规定。在采购环节,据《第一药店财智》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山西、山东、河北、福建三明等地都推动过中药饮片进入集采,2024年5月开始,更是由山东医保局牵头,将中药饮片采购联盟首次扩大到全国,加强中药饮片价格、质量等方面的透明化和标准化。
此次标签管理规定也是产业标准化的其中一棋,通过明确的效期约束,打破以往仅凭外观、经验判断中药饮片效期的做法,保障质量的稳定性。
03
药店库存管理能力
将遇挑战
业内人士认为,8月1日起中药饮片须标注保质期,一方面能提高行业监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另一方面也给药店带来了一定挑战。
以往市面上售卖的中药饮片并未表明具体有效期,药店或凭主观经验对中药饮片进行库存囤积售卖。而新规的施行,首先倒逼药店提高库存管理能力,保质期无疑直接加大了药店的库存压力,带来中药饮片过期报废的成本。药店不仅需要加强从业人员对于中药饮片保质期的研究,更需要在过渡期内做好新、旧批次的流程管理。
此外,《规定》中明确鼓励管理技术的创新,在中药饮片标签中加入溯源查询手段,便于关键质量信息的查询,这一方面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用药安全,另一方面也敦促药店对于中药饮片的采购需要更加严格。
那么药店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主动迎合新规?业内专家认为,除了在采购环节要注意辨别产品的合规性,药店可以主动升级进销存数据管理系统,保证中药饮片保质期等信息录入的准确性,并且设置效期预警功能,为不同批次中药饮片的销售提供便利。
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批次和保质期对中药饮片进行分区陈列、设置周期盘点制度等,保证中药饮片的合规销售。
当下对中药饮片的管理趋严对价格、库存等方面直接施加压力,短时间内确实会给药店带来冲击。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在中药饮片质量问题频出的背景下,标准化管理将重塑消费者对品类的信任,药店的专业化指导也会更有价值;而在新规敦促下的库存能力和中药专业能力的提升,在未来也必将反哺药店的实际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