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在2015年国家层面提出“互联网+医疗健康”之前,互联网医疗就以各种业态存在,以信息化、数字化的形式尝试解决各种医疗系统的痛点。这其中包括从患者端切入的在线问诊、预约挂号、医疗咨询、疾病管理等公司,从医生端切入的患者管理、医生交流和信息资讯公司,传统医药流通和零售的线上化,以及智能硬件、技术支持等多种业态。除了立足医疗领域的选手,互联网巨头也尝试以各种方式布局医疗领域。
在经历了早期积累和摸索之后,互联网医疗行业已经过了上下求索的阶段,现在正是飞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政策摇摆期已过,医疗系统中参与各方都已经发生了变化,互联网医疗的切入点和可行的盈利模式逐渐清晰。根据初步分析,处方外流的趋势将会持续,医保支付瓶颈尚存,但正在被逐渐破除。展望未来,虽然目前在线问诊只局限于常见病和慢性病复诊,但未来不止于与医院的合作,还在于保险、体检等领域的延伸。
互联网医疗发展进程与监管政策松紧程度紧密相关,政策呈现逐步放开的趋势。新零售消费习惯已养成,医药电商在2019年底网售处方药的政策限制放开后将会迎来更高速的发展。这次疫情也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加速了互联网医疗整体行业的发展。
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条件:
医保改革使医疗系统中参与各方都已经产生了变化,为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培养了有利的生长环境。在现阶段,已满足以下发展条件:
1.以药养医的利益链条慢慢瓦解。医药分家的趋势将最终使医疗服务的价值得到体现,而部分药品的销售也将随着处方外流的趋势,分流到零售药店和线上电商。
2.医疗系统的信息化水平飞速发展,为开展远程诊疗和慢病网上复诊做好了基础准备。医院信息系统HIS已经普及,目前处于大规模建设CIS 阶段,以电子病历系统为核心产品的CIS可帮助在线问诊的普及。
3.国家医保资金的使用更加高效合理。医保局通过各种措施挤压药品的水分,包括推行两票制,取消了药品加成,控制药占比,国家集采,减少医疗腐败问题,医保谈判,医保目录调整,重点监控药品名单等。
4.全国医保信息系统正在建设中。2019年国家医保局的“医保业务编码标准动态维护”窗口上线试运行,统一的医保信息系统建设进入了实施阶段。
5.在分级诊疗的推进下,部分诊疗量从大医院分流到了基层医疗,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达到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继续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国家通过提高基层医疗报销比例,提升水平和人员配备,为承接大型公立医院外溢的诊疗量做准备。
6.商业医疗保险刚开始发挥作用。前期,医疗数据由于信息化低的原因成为信息孤岛,无法被保险机构所利用。现在主要由于数据被高度监管,保险机构无法利用这些数据来做产品精算和风控,从而限制了推出商业医疗保险产品。保险公司也在利用自己的方式,如和网上诊疗、检验检测机构合作获得这些数据,推出更好的健康险产品,发挥医疗保障作用。
互联网医疗生态的分类:
根据现有的一个分类,互联网医疗生态划分为:
1.医疗服务;
2.医药流通;
3.医疗保险;
4.健康管理;
5.科技升级。
各细分领域具有不同发展特征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但在应用方面皆呈现百花齐放态势。各细分领域参与者众多,但目前业内尚未出现贯通“医+药+险”,打破要素间流通壁垒的综合型垄断企业,市场竞争格局未定。
互联网+医疗服务:
互联网+医疗服务是围绕医疗服务的关键环节,可以从患者、医生和医院三方主体来理解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疗在患者端的应用主要包括在线挂号、在线问诊、远程医疗等模式;在医生端主要包括医生社交、专业知识等不同模式;在医院端则包括医疗信息化、互联网医院等。
在线问诊和互联网医院是“互联网+医疗服务”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两种应用模式,且二者常易混淆。在线问诊主要为了满足消费级医疗需求,通常由互联网公司创办,只提供在线轻问诊与健康咨询服务,不能开具处方;而互联网医院则为实体医院的线上模式,一般以医疗机构为主体,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服务时间和空间,提供挂号问诊、远程医疗、预约诊疗、购买处方药等服务,是严肃医疗的延伸,二者具有本质区别。
互联网医院可能成为未来互联网医疗深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根据国家卫健委2018年7月印发的《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必须有实体医疗机构作为线下支撑,互联网医院所能开展的科室设置和诊疗科目不得超出所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的科目范围。互联网医院可以提供慢性病和常见病复诊,可以开具电子处方,但不能提供首诊。对于互联网医院的具体规定与要求:
互联网医院具有自建、共建和平台三种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建设升温。医疗IT厂商和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医院的建设过程中的角色通常为技术提供方和运营协助方。三种模式下的收入来源各有不同,在自建模式和平台模式下,主导医院或政府卫健部门是医疗IT厂商的直接客户,医疗IT厂商承担互联网医院平台建设的技术支持工作,收取IT系统建设和维护费用。在共建模式下,医院不再一次性支付系统建设费用,而是由互联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参与后期运营,共享诊疗利润分成。
根据建设主体不同,互联网医院可以分为医院主导和企业主导两种模式。
互联网+医药流通:
互联网医药集中应用于医药流通和药品零售环节,含B2B、O2O、B2C和处方流转四种模式。
1.B2B模式:企业借助供应链金融服务打造全新商业模式,实现从医药厂商到流通企业的无缝对接。B2B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控制渠道成本。代表企业如京东医药药京采、药品终端网、药师帮、医药在线等。
2.O2O模式:主要包括自营、第三方和外卖平台。O2O模式早期渠道建设投入大,成功的关键在于渠道复用。因此,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电商巨头和美团、饿了么等拥有成熟外卖配送渠道的企业在O2O赛道竞争中占据优势。
3.B2C模式:企业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在提供药品同时亦可提供健康咨询和用药提醒等服务,典型代表为妙手医生。从药品销售结构来看,B2C业务药品种类多样,西药类、其他类(保健品、化妆品、个护、计生用品及成人用品等)、医疗器材类均占有一定比例,而B2B业务则87.1%集中在西药类。
4.处方流转模式:对于医疗IT企业来说,主要IT需求来自于该种模式。在处方流转过程中,医疗IT厂商可提供配套服务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系统等产品,从而向药企、医院和供应链相关企业等收取IT建设和运维费用。
互联网+医疗保险: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医保和商保两大部分,“互联网+医保”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医保在线支付的发展速度主要取决于政策开放程度。2019年8月底国家医保局印发《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医保发[2019]47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医保打通在线支付奠定战略基础。继指导意见出台后,已有部分省市进行了互联网医疗费用进医保的实践。例如,福建省将远程会诊30%收费标准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设定了价格上限;山东省和四川省也公布了初步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互联网复诊、远程会诊等;浙江嘉兴、衢州、桐乡、宁波等市与支付宝、阿里健康、微医等互联网企业合作,探索医保账户的在线支付模式。
医疗IT厂商是互联网医保领域的主要玩家,主要商业模式是提供IT系统建设和后续数据调取收费。以卫宁健康的“云险”业务为例,主要向医疗机构客户提供预警提醒和运营分析服务产品,并参与国家医保局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承接基金运行与审计监管、多元支付方式管理监督和医保智能监控等系统开发。
“互联网+商保”市场潜力较大,拥有互联网科技力量的公司将占据竞争优势。从目前健康险线上业务的竞争格局来看,以数据和技术驱动,拥有互联网科技力量的公司将占据竞争优势,行业多数公司也会集体跟进。1)在硬件科技支撑方面,保险业务链路扩展及保险连接能力成为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2)在业务平台构建与流量导入方式方面,大公司多为自建生态模式,但在线上业务拓展初期,仍然与第三方社交、健康管理和支付平台合作拓宽流量来源,中小公司则通过支付第三方渠道费用完成导流。在互联网及科技支撑下,商业健康保险业从营销获客到承保、核保,从定损查勘到理赔服务得到全链条重构。
互联网+健康管理:
互联网慢病管理领域玩家众多,服务模式种类多样,以糖尿病管理切入服务的企业数量最多,其次切入企业较多的病种是高血压、心脏病、心脑血管和肿瘤。现阶段,中国互联网慢病管理企业缺少可持续盈利模式,商业保险未介入,社保支付能力不足,患者自付意愿不强,支付方尚不明确。目前主要盈利方式集中在电商交易、会员和咨询等服务费用方面,仍在初期探索阶段。上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医药器械上市公司,在为慢病管理服务提供医药器械的同时,也通过自建平台和对外投资的方式针对慢病管理服务进行布局,力图打造软硬一体的健康闭环服务,在行业中占据一定竞争优势。
互联网医疗在健康体检和基因检测等健康管理领域应用加码,互联网技术已广泛应用在诊前、诊中、诊后的体检全流程中,以改善体检流程体验,拓展服务半径。对于民营连锁体检机构来说,受益于自身大数据积累和价格优势,将迎来发展机会。而白领阶层的企业员工福利体检因其较强的刚需属性和付费能力,成为民营体检机构竞相争夺的重要市场。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个人基因检测服务开始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最早提供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的美国23andMe公司先后获得知名机构多轮融资,成为估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国内WeGene、360基因、基因猫等初创公司也蜂拥而起。与华大基因、达安基因等业务线丰富的基因公司不同,初创公司通常瞄准基于互联网平台进行营销推广的2C业务,产品定价大多在数百元的级别。随着消费级用户数量的逐步累积,基因检测大数据的挖掘利用能力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科技升级:
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精准医疗等先进科技应用推动互联网医疗迈入更高阶的发展。
1.大数据通过对医疗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传染病流行爆发趋势,能够有效避免扩散感染,加强防控管理,降低医疗成本。此外,大数据也可以应用在电子病历、实时健康告知、医疗影像诊断、医疗资源统筹调配等具体场景。
2.人工智能在提升疾病早期检测准确度、加强诊断效果、提高风险控制、降低治疗费用、辅助病人自我健康管理、提升治疗效果、改变医院运营管理和诊疗服务模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传感技术和算法、智能机器人等分支方向的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将为医疗影像、辅助诊断、新药研发等领域带来更多价值。新技术的出现驱动医疗服务由传统的“诊前、诊中、诊后”向两端延伸成为闭环,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重构。
3.机器人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已经形成了实质性的医学应用,在前列腺、妇科、胃肠、癌症、心外科等外科手术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渗透。手术机器人通过高分辨率3D立体视觉和直器械自由度,可以在狭小的手术空间内提供高清晰立体视觉系统,能够提供更加精密的操作,拓展腹腔镜手术的适应症,提高手术精准度。
4.精准医疗区别于主流的循证医学,而将个人基因、个性化生活环境与习惯差异考虑在内,为患者提供定制化治疗解决方案。精准医疗的技术路径是通过基因检测了解基因突变的靶点,而据此展开针对性治疗。作为一种关键性的前端技术,近年来基因检测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热点。目前该领域核心检测技术仍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国内玩家多参与消费型基因检测服务市场,该领域内参与者众多,竞争激烈。从细分领域来看,无创产前检测发展相对成熟,肿瘤检测市场未来增长空间较大。
总结:
深耕产业链,打破流动壁垒,构建“医+药+险”综合生态闭环,将成为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传统医疗生态以医院为中心,医院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医生、患者、药械、保险和其他服务均围绕医院展开,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资金、信息、物料只能通过处于核心地位的医院与各分支节点来流动。这就导致了核心节点负荷极重,通道利用率不高,整个系统的效率低下。
而互联网医疗最大的改变,就是打破现有资源流动壁垒,搭建直接自由流动的去中心化生态。
在这个新生态中,各主体地位更加均衡并互相依赖。但由于本身产业链复杂,各方利益盘根错节,且医疗兼具社会属性,与民生密切相关,整个生态系统内部资源盘活难度较大,目前大部分互联网医疗公司只研发了一个网络工具,以单点切入,并未构建起行之有效且发展均衡的“医+药+险”生态闭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医疗的流动性问题,这也是目前互联网医疗难以盈利的原因所在。对于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打破要素间流动壁垒,深耕产业链,构建综合产业生态闭环,探索多商业模式变现,将成为企业发展共识。目前,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等互联网公司正在以此模式作出有益尝试,拓展业务边界,能够率先盘活线上线下资源,打通“医+药+险”金三角的公司,将在未来拥有更多话语权。